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反思大学生“后悔”进大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10:45 重庆晚报

  最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调查结果显示,34.7%的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觉得“后悔”,认为投入四年时间和高昂学费,“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念了四年,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记者最后总结道:“一方面,大学自身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另一方面,公众对于大学的期待,已经渐渐超出了‘接受教育’本身,出现了功利化倾向”。

  对大学生“后悔”进大学,我不觉得奇怪。鄙人供职于高校,耳闻目睹一些学生甚至是非常贫困的学生厌学,早就心有“灵犀”了。

  高等教育的功能因对象而异。对社会而言,它的确承担着提高公民基本素质,增强民族、国家竞争力的任务;但对于个人,它主要是为了提升求学者的谋生能力、改善其生存环境,为底层社会的人们走入中上层提供一条公正合理的通道。我们一方面不能忘记高等教育对民族、国家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也应充分尊重大学生希望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的愿望。只有尊重正当的个人欲望,公民对高等教育才会采取合作的态度,我们的高等教育也才能健康地发展。

  大学让学生读了“后悔”,在下看来,至少需要我们作四点反思。

  第一,扩招过了头。提高人的素质并不意味着毫无节制地扩展高等教育规模。高校盲目扩招,其结果必然是大学毕业即可能面临失业。

  第二,对高等教育投入太少。以我所在高校为例,学校在职教师800多人,学生10000多人,可每年常规拨款只有1000多万,连人头费都不够。即使每年向学生人平收取近4000元的学费,学校还负债五六千万。

  第三,由于人才评价机制的偏差,师资不如人意。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要培养人才,首先自己必须有足够的人才。然而,现在的某些大学实行的往往是逆淘汰机制,谁抄书抄得巧,谁会弄虚作假,谁懂得走门子拉关系,谁就能获得高学历、高职称、高待遇,成为所谓的“人才”。真正的人才或千方百计跳出教学一线,或消极怠工。这样的环境,学生又如何能学到东西?

  第四,大学指定要学的课程尤其是公共课太多,真正对学生素质提升和就业有帮助的课程太少。公共课与专业课所占学时比例倒挂,公共课超过了51%。大学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课的比重居然少于公共课,这无论如何不能说是一种科学的安排。

  大学不是贵族的跑马场,也不是有钱人的游泳池,它只有成为普通人的大学,关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才会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游宇明

  网络编辑:王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