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听诊器已过时”由什么说了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10:59 浙江在线

  近日,我因感冒咳嗽较重到医院就诊。医生在问了病情之后,随手开了两张检查单:一张是血常规,一张是胸透。我问:“为什么不用听诊器?”医生答:“那玩意过时了。”

  在我的记忆中,听诊器是一件有情之物。儿时看病,印象最深的是听诊器贴在胸前的一瞬。那略带冰凉的金属,闪着银色的光,透着丝丝温暖。而此时的医生,躬身俯首,侧耳凝神,令人倍感亲切。

  有人说,听诊器是医生的“文化符号”。早在200年前,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了听诊器,从而为现代医学打开了一扇窗户,他也被尊称为胸腔医学之父。然而,随着“医学机器时代”的到来,听诊器却渐渐被冷落,甚至沦为一件寂寞的“装饰物”。

  如今,很多医生的胸前已经看不到听诊器了。他们甚至连病人都不看一眼,就毫不犹豫地开出X光、B超、CT、核磁共振等检查单。于是,患者的看病过程,就成了从一个机器到另一个机器的机械运动,而感受不到医学的温度。

  不可否认,科技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医生对疾病的诊断速度和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听诊器可以“退役”了。很多医学专家认为,临床检查应该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管有多少高精尖设备,听诊器永远不会落后。对于心肺疾病来说,听诊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手段。例如,用听诊器可以发现一半以上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果医生过度依赖高级设备,而放弃了听诊器,就会降低临床诊断能力,最终成为“机器的奴隶”。

  听诊器的冷遇,折射出医院盲目逐利的不良倾向。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很多医院竞相购买高精尖设备,搞“军备竞赛”,导致检查过度,百姓不堪重负。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对全国500家医院10种大型医疗设备的调查分析,CT、核磁共振的使用率均不到40%,其中17%的CT检查没有必要,27%的核磁共振检查没有必要。更令国外同行惊讶的是,自2004年末64排CT首次在北美放射年会上亮相后,不到一年,仅北京就有15家医院引进了这一世界顶级设备。2005年,我国进口了600亿美元的医疗设备,大型医疗设备已占各大医院固定资产的60%以上。如此巨大的投资,只能靠多做检查才能收回成本。于是,很多医院就出现了“以械养医”。

  其实,最先进的不等于最适宜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力尚不雄厚,百姓尚不富裕,盲目引进高端设备,既违背了医学规律,也浪费了医疗资源,于国于民都没有好处。记得我国著名医学家张孝骞曾指出:“国外的临床医学,带有一定程度的商业性质,病人进医院,不管需要不需要,先来一大套检查,其实这样做并不见得有什么好处。做各种技术检查,必须要有的放矢,无关的、过于复杂的测定反而容易把人的思想搞乱,且增加病人的负担和痛苦。”不幸的是,我国的某些公立医院也出现了过度商业化倾向。假如先生活到今天,不知会有怎样的感慨!

  小小听诊器,既是医术医德的载体,也是医患心灵沟通的纽带。人民的好军医华益慰生前有这样一个习惯:冬天为病人查体时,他总是先搓热双手,焐热听诊器,以免病人受凉。这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不知感动了多少人。正如一首赞美听诊器的小诗所云:“人间肺腑耳边鸣,日夜聆听浊与清。富贵赤贫浑不论,心中疾苦总关情。”

  归来吧,听诊器!

作者: 白剑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