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没有了牯岭庐山还是庐山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14:04 云网

  作者:许斌

  据《广州日报》昨日报道: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说,搬迁下山的不是此前所说的全部1.2万名居民,而是4000余名行政管理机构的干部职工。知情者却透露说,“4000名行政管理机构的干部职工,如果包含他们的家属在内,实际上也是1.2万人。数字不同,但内涵一致。”虽然理论上还有几百原住民能留在牯岭,但医院、学校等决定在

一个地方能够长住的诸多决定性因素都搬走了,他们也不可能留在牯岭了。

  牯岭是庐山之上的一个镇,庐山因为牯岭多出一份烟火气。尽管其他山上也有散落的民居,却终究不能如牯岭一样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城镇。环境使然,历史使然,天上、人间以这种方式重叠,这是庐山的幸运,这是牯岭的幸运,这是最可珍贵的人文遗产。

  拆迁牯岭,环境恶化不能算是理由。实际上,庐山很久前就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世外仙山了。它与平民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一次次地见证了历史的风云激荡,为什么偏偏在今天出现了环境恶化?除了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外,管理不力更应该承担主要责任。比如,牯岭的规模控制、能够承受的常住人口数量与游客量,管理者做出过种种测算分析吗?是否通过各种法律、规章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对居民与游客的生活、行为方式做出全方位规范?甚至,庐山还可以限制游客,确保任何时刻的游客数量不超过景区最大承受值。遗憾的是,管理者并没有做到这些。

  搬迁其实透出那么一种与民争利的调调。此前被居民们分流的商业利益藉此可以统统移交给景区管理局,这是多么诱人的商业蛋糕啊!庐山似乎成了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的私产,行政力量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改造着这座山、这个镇。在牯岭拆迁决议中,我们看到了管理部门的行政力量如脱缰之马肆意张扬着自己的意志,这很可怕。

  多年前有一套名为《庐山》的风光片,片中有一句介绍牯岭的解说词很美:“25亿年以前,海面上升起了庐山;25亿年以后,庐山上升起一座天上的城。”而今,这句解说词也许只能作为历史的见证了。

  责任编辑:一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