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30年,油城苦斗“火水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14:52 南方周末

  □本报记者肖华

  几天前,43岁的炼油厂工人老王“冒了一次险”。

  他蒸了一条鱼,一条亲手从广东茂名小东江里钓上来的鱼。

  自从十多年前进入当地人俗称“油厂”的茂名石化公司以后,喜欢钓鱼的老王已经习惯钓了就放。

  “你不知道水有多脏,吃了怕是不中毒也得癌。”他解释说。

  然而,就在这两年,越来越多人开始把“战利品”带回家,这种情形促使老王挺身一试。

  老王只是众多目睹小东江之变的市民之一。30年来,从南中国最大的炼油基地穿城而过的这条河由清亮而污浊,又由污浊而清亮。

  8月27日,一阵急雨过后,钓鱼人群大都散去。小东江平静得让人忘记它曾经是一条可以燃烧的河流。

  两座“火焰山”,一条“火水河”

  原名梅江的小东江,是一条中国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小河,却屡屡得到邹家华、李长春等领导的多次批示,只因为它穿油城而过,承载着带走污染物的历史使命。

  这座油城便是茂名,一个为纪念西晋时的炼丹老道士潘茂名而得名的城市,也是一个因“用石头榨油”而从荒野变得繁华的地方。

  1958年,新中国极度缺乏石油,决定在茂名建炼油厂,用当地蕴藏的油页岩生产“人造油”。

  土法炼制过程极为粗糙,每炼1吨油页岩需用30吨水。而工艺落后,几乎无法对污水作出处理,污水便带着大块大块的油膜直接泄入小东江,平均每天光废油就有100多吨。

  很快,小东江就变成了一条“油河”,棕褐色的河面上罩着油膜,四处泛着或白或黄的泡沫,据说划根火柴丢进去就能点燃。老人都说,镇盛镇河段的确曾经被点着烧过。

  当地人将能点燃的煤油称为“火水”,这条可以点燃的河流于是便被称为“火水河”。河流两岸,油膜浸泡过的杂草成片枯萎,炼油厂排污口以下近20公里河段鱼虾绝迹。

  要知道,直到炼油厂建立之前的1950年代,当地人还靠着这条清澈见底的河喝水。人们流传说,当年老道士之所以选在这里炼丹,便是因为水好。

  然而,比肮脏的河水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那股弥漫在整个城市的恶臭。

  “那种浓重的油的味道,又腥又臭,直让人恶心,”即使是现在,20多年之后,广东省环保局监督处处长周全依然清楚记得他第一次到茂名时的感受。

  那是1980年代中期,在离茂名20公里之远的电白,这种臭味就扑鼻而来,“关上车门开空调都挡不住”。

  为这种恶臭助威的是两座“火焰山”。

  油页岩炼制中会留下大量矿渣,炼油厂在茂名市郊一南一北找了两块空地,将每年制造的200多万吨废渣倒在那里堆成两座占地数平方公里的大山。刚从炉子里拉出来的矿渣并未完全熄灭,暗自燃烧,使两座寸草不生的大山终日油烟缭绕,气味熏天,被称为“火焰山”。

  两座“火焰山”加上一条“火水河”,使得这个全国最大的炼油基地几乎成了人人避之惟恐不及之地,“当兵都没人愿意来,像西伯利亚一样”,当地人说。

  第一个“排污地标”

  1972年春天,官厅水库污染,导致许多吃了水库鱼的北京人中毒,引发建国后第一项污染治理工程。

  不久,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环保办)成立,环保事业在“文革”的一片混乱中蹒跚起步。

  早在1973年会议之前,国务院曾要求各省进行环境调查,小东江的问题被提了出来。

  就在那一年,环保办专门下文,要求茂名地区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以控制日益严峻的工业污染。

  事实上,标准的主要监督对象就是茂名石化炼油厂:那时候炼油厂每年排放废水约1.3亿吨,而地方企业全部加起来的排放量也只有320万吨。

  没有人比炼油厂更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其实环保概念甫一出现,就早已让他们感到了压力。1977年,炼油厂建起了一个每小时能处理800吨污水的处理厂。至此,在生产了近20年后,他们终于第一次有了污水处理厂。

  可当大批专家来到茂名帮助制定一个显然将比国家标准更为严格的地方标准时,炼油厂并不甘心,逢会必争。

  当时,按照国家标准,每升水中允许含油10毫克,而专家认为应该把标准提高到7毫克,炼油厂离此尚有距离。

  “他们(炼油厂)担心自己达不到,我们也要在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当年参与制定这个标准的茂名市环保局罗副局长说,“不过好在这是国家派下来的任务,我们不怕,他们也没话说。”

  一年之后,标准制定完毕,对6种大气污染物、8种水污染物的排放作出规定,是全国最早制定的环保地方标准之一。1982年1月1日起,这部地方标准正式实施。

  从“地标”鞭打到经济驱动

  自此,“地标”就像一根竿子拦在了炼油厂门口。环保局每月抽查,一次超标便按一月超标来罚款,排污费一次就是几十万。炼油厂不得不一边改进工艺,一边添加环保装置。

  1983年,炼油厂新建了一套脱硫装置。这套装置保护了茂名百姓头顶的蓝天:此前,炼油厂几乎每年有4万多吨炼油瓦斯放火炬烧掉,大量硫随着日夜燃烧的火焰排向天空。

  像这样的新装置,炼油厂从“七五”期间开始制定环保规划,分期分批投入。随着它们陆续投产,炼油厂很快就站到了茂名地标的安全线内。

  此后,这个地方标准分别于1992年和1998年进行了修订。每一次修订之初,尽管炼油厂总是颇为担心,但过不了多久,他们的各项指标通常会高于这个标准。

  如果说这时候地标就像一根鞭子,那么进入新千年,作风强硬的茂名石化新任总经理李安喜上任后,炼油厂就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驶上了环保的快车道。炼油厂的一个解决途径是向管理要效益。以年产1300万吨油计算,综合商品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能多产油近10万吨。

  到现在为止,炼油厂综合商品率同比提高近两个百分点,许多以前排放掉的物质都进行了回收,仅硫磺去年就回收了12万吨,连废油都被收集起来回炼———几乎每个车间都专门设有隔油池,将油灌进桶里时,工人们都会小心地拿帆布垫好,免得滴在地上一下雨就漂了出去。

  几乎是与此同时,市场压力也逐渐沉重。随着人们需求的提高,油品标号不断提高,如果不想丢掉市场,惟一的办法就是产品升级。而升级产品其实就意味着升级工艺与装置,环保自然是结果之一。

  8月28日,在青草与小花遍地的炼油厂区污水处理池旁,记者看到,刷着绿色油漆的崭新盖子将污水与恶臭一道密封起来,待一套恶臭气体处理装置将臭气中的氨等处理完毕后再进行其他步骤。

  现在,每年外排废水中含油量已经从3万多吨减少到100多吨,仅相当于1970年代时一天排放的水平。

  沿着油厂排污口横过一条街,便是当年百姓们争相放竹竿捞油的那条排污沟。浅而清亮的水缓缓流动,清晰可见的是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只剩下沟边石头上原油留下的黝黑印记,和两岸五彩斑斓的油泥,还在无声诉说往事。

  过去笼罩全城的油腥味早已消散,却飘来旁边一家养猪场的恶臭。炼油厂主管环保的杨经理笑着说,“过去我们臭他们,现在他们臭我们了。”

  河流有多长,战线就有多长

  管好了炼油厂、乙烯厂的排污口,小东江的污染来源就控制了一半。八九十年代,“火水河”渐成历史,水质从劣五类恢复到四类,鱼虾回游,偶尔还有成群白鹭飞翔。只有当太阳暴晒或者急雨冲刷后,河底含油淤泥才会泛起淡淡的油腥味。

  至于“火焰山”,则干脆变成种满香根草与桉树的森林公园,1990年代初期被广东省评为首批环保教育基地。

  然而,茂名人悬着的心刚放下一半,又被1990年代末时不时出现的死鱼事故揪了起来。

  不过,这些事故的肇事者,大多都是当地企业。茂名市环保局长潘闻晓感慨道,“大企业现在非常自觉,小企业才真正让我感到任重而道远。”

  最能体会个中滋味的,莫过于监察处的官员们了。大企业无需他们多跑,坐在办公室看看在线自动监测仪就够了,那些中小企业,则让人要绞尽脑汁。仅小东江及其上游白沙河沿岸的103家排污企业,每一家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就在前不久横扫茂名的台风“派比安”来袭之日,监察支队长叶广勇一行三人还顶着暴雨出现在一家氮肥厂的排污口旁,污水正在奔涌,而厂内的污水处理装置寂然无声,这家“偷排”企业被抓个正着,罚款不说,还全市通报。

  即便是能关闭工厂,麻烦也并不少。做了十多年环保监察的冯坚已记不清自己关掉了多少个厂,他矛盾地说,“关一个厂,既容易又难。”

  看起来,环保之路因此迢迢,炼油厂的排污沟悄悄昭示着这一点。

  倘若沿着炼油厂排出的清亮水流再往前多走几百米,便会发现从两岸一些其他排污口里流出的油渍悄悄在水面扩散。而在小河沟的更远处,长长的竹竿依然斜横水面,油膜缓缓聚集,空无一人的岸边搁着三个满是黑油的铁皮桶。

  (李丹婷对此文亦有贡献)(P1177041)

  

30年,油城苦斗“火水河”

  多年前,小东江是一条可以“燃烧”的河,而现在可以钓鱼,已经恢复了生态功能。

  本报记者肖华/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