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封面故事: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15:44 人民网

  站在第三军医大学校门口,门旁的办公大楼非得让你仰头才能看到全貌,而这时,与大楼相对的一座小山就此葱茏入眼。大楼小山比肩齐眉,林木森森枝繁叶茂与银灰闪闪的威仪构成了一种庄严的和谐。

  如果说,这和谐要将“保卫”与“和平”这两个词连在一起还多少需要点想像力的话,那么,从这栋大楼走出、登上国家领奖台,荣立“一等功”的预防医学系劳动卫生学教

研室主任余争平的名字所包含的“争取和平”的意思则完全可以望文得意。

  “母亲生我时,是蒋介石宣称要反攻大陆的1962年,所以我就叫争平了,争取和平的意思!”坐在科学家余争平对面,他的语言能力让你不能不生出一个感觉:爽!

  而那个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的父亲,在给自己最小的儿子取了“争取和平”之名的16年后,再次做主把这个高考成绩居湖北全省榜首的年轻人送进了军校——第三军医大学,一个老兵的决定就这样与国家利益连在了一起。

  “而当时,我的分数是可以上北大、清华的。”这事显然有足够的回味价值,清瘦的、因大框眼镜显得更清瘦的余争平露出单纯的如同孩子般的笑容。

  那是他人生的第一次辉煌。尽管,于辉煌中他没有自己的选择,但事实证明,他的父亲是对的。

  今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胡锦涛签署通令,给1个单位、15名个人记功,其中5个一等功包括第三军医大学教授余争平,他主持完成的“96L044”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顿时,他的家乡湖北省黄梅县热闹起来,那个盼望和平的老兵此时已近80岁了,他在家中迎来了县四大家领导,欢天喜地接过了儿子立功的喜报。无疑,那是一份儿子给父亲、军人给祖国的出色的答卷。

  老兵苍老的声音穿山越水传到了在重庆的儿子耳边:“咱伢出息了!国家信任咱,咱更要干好!”

  此前的余争平对此殊荣,一直平静而低调:“我只是国家奖励、激励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载体。”但接父亲电话的这一刻,他内心却波翻浪涌,这一路走来经历的太多感动、艰辛、失败和成功都在老父亲的声音中,争着挤着化成泪水涌出眼眶……

  选择,在选择中学会选择,让生命被使命选中

  如果说,16岁走进军校更多的是父亲的意志,那么,从大学毕业开始,接踵而至要做出的决定,余争平便开始了他一系列的选择,这些选择决定了他的人生。

  第一次面临选择是大学毕业。1983年7月,余争平以全军军校第三名的成绩毕业,学临床医学的他最顺理成章的选择莫过于去大医院当临床医生,实惠而前途光明。可他出人意料地选择了防化医学研究。

  “和平树下练打靶,百步穿杨也枉然!”同学提醒他。这是和平时期军事医学的现状,同学明白的余争平都明白,但大学期间,两次特殊的经历给他以震撼。一是两伊战争,化学武器被广泛应用;一是中越自卫反击战,三军医大接受从战场转来的受伤战士,作为军大学生的他参与了抬伤员。战争的残酷、生灵在武器之下的卑微,强烈地震撼了他,学业、事业就这样在其心底与生命神圣贯通,这决定了他初入社会的放弃和选择。

  “防化医学与毒剂和爆炸物紧密相连,艰苦,还伤身体,年轻人,不要一时冲动。”此时,该学科带头人欧阳子倩教授平静地“打击”了他的万丈豪情。

  “可是,您干了40年了!”余争平初生牛犊的样子令老教授笑了。

  1988年,出国浪潮汹涌,波及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余争平。大洋彼岸的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向他发了邀请。信函揣进荷包的刹那,余争平心动了。那夜,他登上南山,极目远眺,山城辉煌的灯火氤氲着一种壮丽的家国情怀,他低头问心:自己当初选择这条路,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还是有更大要义?这时,受伤战士的面孔破空而来。“提高官兵的生存,才是军事科研的生命力!”他骄傲地发现,自己曾把自己的选择与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顿时,一种幸福从心底流遍全身,于是,那封邀请函被他丢在了风中。此后再来的,都被他平静地塞进了抽屉。时光流转到今天,最初和他一起被分来搞军事医学基础研究的34个同学,出国的出国,转行的转行,现在,就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1996年,在国家卫生部公派出国人员考试中,余争平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赴日当访问学者。一年学成后,回国做了我国防原医学泰斗程天民院士的助手。“这是我人生极其重要的阶段。做人做学问,程院士对我的影响都是终身的。”说这话时,余争平深沉中浸透深情。

  1998年,作为国家卫生部的特派研究员,余争平再次东渡日本,担当中日合作项目《环境电磁辐射对健康的影响》课题的主要负责人。正当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时,校党委一封加急电报送达他手中:国家重大军事科研首席专家宁竹之教授突然去世,他挂帅的课题面临搁浅。

  这封来自祖国的电报除了传达这个揪心的噩耗,还有一道深情的呼唤。

  而余争平同样可以作出选择,尽管选择回国意味着放弃即将出炉的成果,但10天后,他还是默默回到了祖国,带的惟一行李是15公斤重的科研资料,这些资料日后在我国的军事医学研究方面显示出了重大价值。

  “我是在选择中学会选择的。”显然,余争平对自己的人生选择很欣慰,而当这种欣慰融入到国家军事发展的大背景中时,他再次感到了幸福从心底升起,流遍全身。

  一扇接一扇地敲门,一个全新的领域轰然洞开

  坐进劳动卫生学教研室近似封闭的办公室,余争平发现,自己一次又一次按下选择键后,已无可回避地站在了一个神圣的使命面前。

  故去的宁教授着手的课题研究刚刚起步,如今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他的肩上。这就是日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96L044”课题:一项重大国防科研项目研究。

  余争平归国时,时任校长王谦亲自到机场接他,两双军人的手有力地握在一起,校长说:“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这是军令,也是预示。预示年仅36岁就担此重任的余争平将面临的是一条何等艰辛的路。

  首先,要获得国家立项就很艰难,你必须让评审专家们接受这在空白地带建立起来的理论。

  “事实上,一个科研人员,怕的不是闭门研究,而是打开门走出去,而我要做的不仅是打开自己的门,最重要的是要去敲开别人的门。”余争平现在说这话越是气定神闲,我们越是可以想像,一个科研人员站在一扇扇紧闭的门前的张惶以及一路走来所经受的磨砺。

  “比第一次向爱人表白还紧张。”现在说起来,余争平已很平静,“但是,如果把所做的放在国家利益的高度,你便会理直气壮起来,你就会有一种使命感去让专家接受你的观点。”

  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我敲开那扇门,就一定要让里面那个专家听完我的观点,我知道会遭到置疑,但我必须讲出我的理由。”他说。

  “想法不错。但我们连这样的武器都没有,如何进行防护研究?”常常,理由讲完,余争平会被这样否定,出来的他很无奈,但他一定会再来。

  当然,他也一路收获着激励和感动。在北京空军研究所里,我国空军第一院士、航天飞行学专家俞梦荪说:“我国连武器都没有,你却想到去研究防护。这种做法是我一直以来所做的。”此后,俞院士为他出谋划策,引见专家,共同宣传,从自己的科研中分出相当的精力关注、帮助他的研究。

  一年半的时间,余争平走遍了涉及立项的11个单位,最终,他站在了立项答辩席上。

  那是2002年,在北京,他只有20分钟的时间。而被允许的那么短的陈述,还被无情打断,那是骤然响起的冷淡而权威的声音:“年轻人啊,异想天开!”

  他的反应绝不亚于被兜头一盆冰水。

  答辩席上,导师程天民院士把坚毅的目光投给他,花白的头微微用力地点了点。他才没即刻起身走出会议室。

  “任何意见都有正确的一面。碰了钉子,你惟一要做的只能是把钉子一颗一颗拔掉。”那天夜里,在宾馆餐厅没找到他的程院士来到他的房间,说。

  于是,会议休息时间,他又开始敲门,一个一个解答答辩时没能为专家们解释清楚的问题。当一扇接一扇的门被敲开,他渐渐发现,一个全新的领域已经向他打开。专家们终于达成共识:这个项目好,意义重大!

  就这样,一个我国军事研究中的空白地带被拓荒,一个青年科学家真正意义上的科研人生就此开局。

  拆除栅栏,科研无界,天地敞开,希望敞开

  科研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宣告了艰难跋涉的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防护研究与不断涌现的新武器的抗争,就是生命与时间的争分夺秒。

  而余争平面临的是另一道难题:“这么大的科研项目,不是一个实验室不是哪一部分人才就支撑得起来的,必须要大的协作。”而现实中,打破专业壁垒,拆掉学科栅栏,称得上开创军事医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向。于是,他喊出了四个字:科研无防!

  如果说此前的余争平身上更多具备的是一个学者和军人的执著和进取,那么从项目计划实施开始,他必须把自己放进另一个角色里:作为学科带头人,作为项目主要责任人,操盘一个国家重要科研项目。

  余争平介绍了这次科研中创新的“滚动管理”:每个阶段考核,完成了,拿经费,滚动进下一阶段;没完成,滚动出去。科研结束时,同时起跑的12个课题小组,有两个在中途被“滚动出去”了。这很残酷,但是自己没完成任务,能有什么意见?当有的小组完不成任务时,余争平常吩咐部下撂了手中的活去增援,这样,他所在科室的任务自然成倍增加,最后完成的近乎全部项目的三分之二。

  “有些事必须齐心协力才有成功的可能,太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反而会受禁锢!”这是一种深切感悟之后的大气魄。

  2005年,顺利完成的“96L044”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排名时,科管部门和学校党委都一致认为,余争平为首席科学家,对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理所当然应为第一完成人,但余争平坚持把已去世7年的宁竹之教授排在第一。于是,现在人们看到的获奖名单上余争平只是第二。

  “有人说让出第一作者会失去很多,但我愿意,这样,我才对得起我的感情,我敬重宁教授。”这位把自己的人生选择放到了国家利益高度的青年科学家,荣誉面前却回归得那么彻底:对得起自己的感情!

  但毕竟是成功了,而且是堪称伟大的成功,荣誉接踵而至。2005年7月,余争平被评为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

  此两项奖被他挂在办公室的墙上,他说,既然把他当作激励后来者的载体,他希望这种激励从他带的研究生开始。

  (《当代党员》授权人民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