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改革视点:让农民版画"叫好又叫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15:44 人民网

  今年4月21日,渝黔高速路綦江安稳出口附近,一幢挂着“綦江农民版画方德工作室”牌子的农舍里,来自上海的张先生花950元选购了3幅装裱精致的版画,带着满意离去。去年以来,李方德边制作边出售自己的版画作品,已经有22000多元进账。

  “小荷才露尖尖角”,具有上百年历史的綦江农民版画艺术,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走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不但让这一民间艺术成为了滋养心灵、愉悦身心的艺

术品,也成为了农民版画家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让老外“惊艳”的艺术却“叫好不叫座”

  去年10月重庆亚太城市市长峰会期间的“巴渝风情”展上,100幅綦江农民版画精品以其古朴雅拙、夸张浪漫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打动了众多中外观众的心。新西兰奥克兰市市长迪克·哈博德在留言簿上写道:“很棒!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香港国际羲之书画院名誉院长邓阳春留言:“农民版画,中国一绝。”……

  其实,綦江农民版画出彩远不只这一次。

  2004年“中法文化年”活动中,綦江农民版画展在法国图卢兹市开展。该市副市长马尤布萨尔站在这些带着浓郁东方民间艺术色彩和泥土芳香的版画前瞪大了眼睛:“我知道中国农村人口比例很大,也知道还有不少农民的生活不太好,他们怎么能够创作出这样欢快的作品?”

  …………

  綦江农民版画让老外“惊艳”,关键在于其源于明清年间木板年画艺术的“土生土长”。这种用刀子在木版上雕刻图画,采用人工拓印的方法制作而成的作品,构图明快,色彩艳丽,取材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

  早在1988年,文化部就命名綦江县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綦江农民版画曾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有1500多幅精品被中国美术馆和国外美术馆收藏。

  然而,綦江农民版画长期以来却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艺术作品不能转变为有经济效益的商品,严重制约了这一民间艺术的发展。

  完成一幅好的版画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和心血,与收益不成正比。农民版画家桂焕勇的妻子李成芝说,她创作的《苗乐图》,2004年获得中国农民画艺术节银奖。她创作构思这幅版画,用了七八个月时间,但是《苗乐图》目前的售价仅有1000多元,而且市场主要在国外。

  搞版画“填不饱肚子”,致使农民作者越来越少。1980年代版画最鼎盛的时候农民作者有500多名,但到新世纪初只剩下不到40名,进行经常性创作活动的仅10来人。

  拉长“市场化”这个制约版画发展的“短板”

  綦江农民版画的止步不前甚至萎缩,引起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2004年,县里组织考察队前往上海金山区、陕西户县考察取经。

  考察的结果让綦江人大吃一惊:金山、户县的农民画已远远走在了綦江农民版画的前面。

  当时上海金山区的民间绘画年销售额已超过1000万元,陕西户县也达到500万元,而綦江农民版画每年的销售收入仅10万元。金山和户县的农民作者每年的绘画收入,少则两万元,多则10多万元。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何在?用“木桶理论”来说,那就是“市场化”成为了制约綦江农民版画发展的“短板”。

  在金山农民作者成为农民画院的合同工人,专职绘画,从画院领取报酬;户县农民作者以工作室方式独立经营的时候,綦江农民版画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销售网络,其销售途径仅有画展上的销售、顾客上门购买两种,基本上没有在外设立销售点。

  不走市场化道路,綦江农民版画前景堪忧。认识到这一点,2004年9月,县委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快綦江农民版画产业发展的意见》,决定成立版画公司,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积累。公司主要承担培训、创作、生产、销售等职能,将农民版画作品以收购、代销、买断版权等办法进入市场销售。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公司+农户”,只是这一次公司和农户的合作不是向市场提供农产品,而是艺术品。

  2005年1月,綦江版画公司正式组建成立。公司成立后仅一个月的市场化运作尝试,就与客户签订了20多万元的生产订单。这充分说明綦江农民版画市场前景广阔,也大大增强了人们闯市场的信心。公司积极整合创作资源,一边举办农民版画培训班培养人才,一边又在主城区的磁器口、红岩村等旅游景点设立版画销售点,拓展销售渠道。

  如今,一些细心的人发现,街头市政灯箱、高速公路出入口、汽车站等位置出现了农民版画的广告;县新闻社、电视台也在开辟专栏,同时还不时通过中央和市级媒体,不间断地宣传农民版画。公司负责人兴奋地说,这些都是政府免费为农民版画做的广告。

  市场化让綦江的版画人初尝甜头。近年来,通过版画公司销售的版画就实现收入200多万元。

  “洗脚上田”,农民版画家开始“以画致富”

  除了版画公司这一块,綦江县还把培育“版画个体户”作为了产业发展的另一种载体。

  2004年,已经40岁出头的李方德在公路边盖起了一楼一底的新房,当年下半年挂出了版画工作室的牌子,很有点独立画师的气派。尽管当过村主任,但他仍然是一个很纯粹的农民。

  走进他的工作室,堂屋跟普通农家一样,堆放着一些簸箕,里面铺满了刚从地里收回的胡豆。楼上的几间房子的门上却贴着“创作室”、“拓印室”的字幅。“拓印室”里,画桌上堆满了装着各色颜料的罐子和油画刷。四壁则整齐地挂着创作的版画。其中有几幅是反映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作品,李方德说这些是他今年的新作,已有单位表示要购买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宣传画。

  李方德说,他现在一天不摸刻刀就浑身不自在,这辈子他已离不开版画了。去年以来,他创作了50幅作品,销售收入已有22000多元,比务农强;目前,他正准备与附近的东溪镇版画院合作,因为那里正在进行旅游开发,前景看好。他还说,除了目前的自产自销和向县版画公司提供画作外,下一步他还准备同务农的妻子一道,抽身到重庆去联系销售点,销售他创作的版画。

  桂焕勇和妻子李成芝当年以版画为媒。18年前李成芝自从拿起刻刀、木板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母亲当时称她的画是“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而这些东西,今天却被冠以艺术二字,让老外们看了也乐不可支。她与丈夫合作的《情歌》,在中国首届农民画大赛中荣获大奖。

  如今,最令这对夫妻惊叹的是,刻版画也能让他们甩掉贫穷的帽子。起初他们的作品同其他农民版画家的作品一样,都只作为一种荣耀参加各种展览,一种农民精神生活丰富的例证。当这些作品被城里人收藏,被外国人几幅几十幅地买走时,这些四处寻找致富之路的农民便豁然开朗。桂焕勇和妻子一年仅靠出售版画,就可净赚1万多元。

  有了产业化推动,农民版画也能赚钱!这一“新发现”激发起当地农民学习版画的热情。自2004年綦江农民版画开始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以来,像李方德、桂焕勇和妻子这样的农民版画家越来越多,农民版画工作室也一个接一个出现。年产值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綦江农民版画正在成为一个新兴产业、一张名副其实的重庆文化名片。

  (《当代党员》授权人民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