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警匪勾结案”本就不应避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19:00 生活报

  霜木

  2006年7月4日,贵阳铁路运输法院一审以玩忽职守罪分别判处“警匪勾结案”中的成都火车站派出所原所长、原教导员有期徒刑3年,宣告缓刑3年,之后两人不服上诉。8月28日上午,成都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对蒲烈彬、白锡文上诉案进行二审。与之前一审不同的是,二审不仅允许记者旁听,而且受审者没有走秘密通道。(8月29日《现代快报》)

  媒体特意将二审和一审的区别拎出来是耐人寻味的。既然是公开审理,就应该允许包括记者在内的社会各界旁听,就不应该让受审者通过所谓的“秘密通道”出庭。遗憾的是,这些体现审判透明度的正常举措,在成都“警匪勾结案”一审中却被刻意回避掉了。一起原本应该最大程度地体现透明、公开原则的敏感案件的审理,反而因为这些所谓的避讳措施,被搞得神秘兮兮的,给予了人们许多不必要的联想,其效果可谓适得其反。好在,这些问题都已经在二审中得到了纠正,成都“警匪勾结案”终于有了真真正正的公开审理。

  很多时候,我们有着言之不清的避讳习惯。比如为名人避讳、为官员避讳、为突发事件避讳,甚至为一些敏感案件的审理过程避讳。很多原本应该让老百姓看得清清楚楚的事情,就在这样的避讳习惯下搞得流言四起。人们不仅希望知道判决结果,更希望目睹审理过程———原告提出了哪些证据?被告又是怎样辩驳的?庭审的彻底公开,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知情权,而且体现出审判机关充分的信心,可谓是双赢之举。

  从习惯避讳到习惯公开,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希望“公开透明”的审判能够得到制度的保障,成为一个令人欣喜的惯例,而不是偶然。

  (生活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