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傻瓜的比喻和时评的题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20:00 光明网
司葆华

  在时评写作的诸问题中,除了话题上一窝蜂地跟风赶潮等,还有题目的大量克隆复制。相似乃尔的题目,几乎每天都多胞胎一般在评论频道的产床上刮刮坠地,一片聒噪,吵得人心烦。

  从“惊闻”到“喜闻”,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有如冰炭置肠,反反复复折磨着时评家;“……方便了谁?”,“……伤害了谁?”诸如此类的设疑求证,让时评家在一个个

问题迷宫里出来进去;还有“……折射……”“……说明……”,使得时评家每每又不惮劳烦,若干次的剔抉爬梳,阐幽发微,永远抬不起那沉思的头颅。如此这般没有在时评家脑子里过一趟的题目,就让人躲闪不及地直接进入读者的眼睛里。

  说实话,时评已为不少人所不屑,不屑看,更不屑为。个中情由已被说得不少。写作的技术问题,虽然也属雕虫小技壮夫不为的细枝末节吧,却鲜有提及。就说这题目吧,故意哗众取宠的,刻意引得四座皆惊的,无趣又无聊的,真是不一而足。最闹心的,莫过于开头所说的那种重复了。

  记得有论者说过:杂文写成时评则杂文死,时评写成杂文则时评生。前一句放在一边不论,后一句可谓深得时评写作之三昧。行文如此,题目亦然。能有别出心裁,叫人眼前一亮的题目最好,最不济,也不能是拿来主义的照抄照搬。依样画瓢,偶一为之倒也未尝不可,如是再三乐此不疲就让人不能恭维了。老长一篇文章写都写了,还在一个小题目上惜力不成?我们家乡有句俗语,叫做“二十四拜都拜了,还差那最后一哆嗦?”一个抢眼的题目,可就是文章好看的广告呢。这话可不是瞎掰。在这上面下点儿功夫,不仅应该,而且必须:多点儿灵动,少一些呆滞;多点儿活力,少一些僵硬,多点儿机趣,少一些无聊……上文所举那些,一看便叫人胃里一阵闹腾,退避三舍,躲得远远的,这种文字该是不写无妨,多写无益的。对着自己心里起腻的题目,哪个还费那番隔皮猜瓜的功夫,去琢磨内容究竟如何呢。

  小题目可见出大功力。那些好题目能促人思考,给人启示,作用那可是大大的。金刚怒目的,温文尔雅的,和风细雨的,挟雷带电的,文野雅俗不论,一看题目就能牢牢地吸引住读者的眼球,勾起来的阅读欲望,叫人欲罢不能。这要的是一种功力。如果要求时评作者都能视角独特,见解出新,妙语连珠,不像矮子观场,人云亦云,可能有些难度。但起码文字上的功夫是不能有一点含糊的。一些人不是不想在题目上经营一把,以显匠心。无奈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因此,文字功夫不济,到头来恐怕还是会拾人唾余,邯郸学步。时评作者的流品再杂,可时评终归还是文章,是文章都须创造啊。

  还有句话这样说,“没有能力有态度”。不少时评家是秃子烂了生殖器——两头没一头。评论家黄子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说过要宰掉紧追在作家身后的“创新狗”,意为警醒那时的作家们不要老是效尤西方,一味追新逐异。时评家身后也有条狗在狂吠不已,这条狗名曰“浮躁狗”,也同样追得时评家一路狂奔,没有宁时。哪个还有心像个敬业的老玉工一样,耐心把玩,精雕细刻呢。心浮气躁再加上功力不逮,题目上盲目克隆拣个现成,见解上趟人家的剩饭,就是再正常也不过了。

  巴尔扎克曾有过大意如下的话,第一个把姑娘的笑声比作银铃的是天才,接下来的便是庸才,再下去的就是傻瓜了。巴氏是不世出的文学大师,说出如此狠话,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想想我们的时评题目,意犹未尽地重复个没完,再听听这话,还真叫人打一个激灵。巴氏地下有知,不知又该怎么说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