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教育储蓄为何变成食之无味的“鸡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1日00:01 红网

  8月中旬的一天,住在北京望京地区的叶女士带着户口本、中国工商银行特制的教育储蓄存折和上海某高校印制精美的入学通知书,满心欢喜地走进离家不远的工商储蓄所。令叶女士没想的是,繁琐的手续,再加上银行傲慢的态度,使取款变得日常艰难。(8月31日《中国青年报》)

  教育储蓄,因为国家给予它利率及免征利息的政策优惠,这无疑能对一些家境困难

子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帮助。然而,这项惠民政策自2000年推出以来,由于制度本身存在着天然缺陷,一些储户态度由接受逐渐变为排斥,银行的此项业务也日渐萎缩,所以,目前的教育储蓄已变成了公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首先,不合适宜的最高额度限定。教育储蓄是一种特殊的零存整取的定期储蓄存款,每一账户本金合计最高限额为2万元,存期分为1年、3年、6年。刚推出时,由于在利率和税收上的优惠,曾经“火爆”一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储蓄逐渐“失宠”,被人们所冷落。因为,区区2万元的最高限额,已满足不了储户的“胃口”。以3年期为例,普通零存整取定期储蓄的年利率为1.89%;教育储蓄享受的利率是2.52%,且免征利息税,两者的确存在利差。但由于每一个账户最多只能存2万元,所以每年多得的利息也就少的可怜了。而百姓花在教育上的投资迅猛攀升,在今年的两会上就有委员郑重提出,从改革之初到2005年的20年间,大学学费上涨了25倍,显然,2万元的限额“门槛”明显太低,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

  其次是,限制条款和手续过于繁琐。比如办理开户时,须持储户本人(学生)户口簿或者居民身份证,以储户本人(学生)的姓名开立账户。又比如教育储蓄到期后,储户还要提供接受非义务教育的证明原件,才能享受优惠利率。尤其在一些地区出现个人利用虚假教育储蓄骗取免税优惠后,国家连续出台政策来规范此项政策,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尽管管理规范了,表格规范了,但却给储户带来了诸多不便。由于教育储蓄涉及学校、国税局和银行三个部门,只要有一头不太顺利,就会致使学生家长跑冤枉路花冤枉钱,而要办的事就会陷于泥潭沼泽之中。正如报道中的叶女士所感叹那样:“我本为教育储蓄的钱,关键时候却取不出来,这事从何说起?”

  与此同时,这项政策本身带有“赌博"的性质。因为,教育储蓄有一项硬性规定:取款时必须携带非义务教育的学生身份证明。换言之,也就是高中以上的学生证明原件。试想,谁能保证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的预期如愿升学呢?眼下的情况是,连正常升上学的学生取款时也难以上青天,倘若真得升不上学,就没有非义务教育的学生证明,其到期取款时的难度可想而知。况且,在长达6年的漫长等待中,储蓄利率的调整是完全可能发生的,而教育储蓄会让你失去因调高利率造成的损失。于是这个教育储蓄从一开始就带着“双赌"的性质:一赌你的孩子顺利完成所有学业,二赌这笔储蓄在存款期间不会发生利率调高的政策调整。

  笔者以为,尽管现在投资渠道增多,但教育储蓄对于许多中低收入家庭来说,仍然是可以优先考虑的理财方式。因此,现在最为紧迫的是,国家应在教育储蓄的灵活性、变现性和相对收益率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像提高本金额度,适当简化手续等,以尽快扭转其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窘态。

稿源:红网 作者:吴睿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