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规范汽车出口秩序刻不容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1日01:19 新京报

  近日,商务部宣布已经会同发改委、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起草了规范汽车出口秩序的办法。目前正在征求各方意见,有望从明年起开始实施。

  在中国出口产品结构提升的大潮中,一个新兴的汽车产品出口大国似乎正在崛起。

  虽然2005年中国汽车和零部件出口仅占世界汽车产品贸易的1.1%,占中国汽车工业

产值的7.3%,与日本、德国和韩国汽车产品出口比例超过40%的情况还有很大差距,但鉴于中国是全世界惟一拥有完整工业体系和一支绝对数量相当庞大的技术队伍的发展中国家,即使发达国家中拥有如此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也相当少见,部分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汽车产品出口前景光明。由于汽车工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作用极为显著,中国政府有关部门也正满怀热情地要将汽车产品建设成为中国出口新的增长点,不久前还特意举办了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授牌大会。

  中国汽车产品出口有陷入“贫困化增长”的风险

  然而,没有任何一种“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道路是一马平川,在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爆炸式增长的美好景象背后同样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风险。

  倘若不能妥善应对解决,中国汽车产品出口未必没有可能陷入“贫困化增长”的泥潭。

  从2002年到2005年,每年中国汽车和汽车底盘出口数量增幅都明显超过出口金额增幅:2002年,出口数量增长90.9%,出口金额增长25.5%;2003年,出口数量和金额分别增长206.7%、56.3%;2004年,出口数量和金额分别增长209.3%和86.9%;2005年,出口数量和金额分别增长170.2%和144%.直到今年头7个月,上述对比方才发生逆转:出口数量增长67.9%,出口金额增长89.8%.当然,汽车产品生产经营的规模效益和受技术进步影响比较明显,其成本下降趋势虽然不如计算机产品那么显著,但也决非无足轻重。可是,连续这么多年汽车和汽车底盘出口数量增幅超过出口金额增幅,仍然表明我国整车和底盘出口的效益有待提高。

  整车出口经营企业增长过快使企业无力完善售后服务网络

  与其他出口产品一样,中国汽车产品出口有陷入“贫困化增长”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汽车企业(包括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还没有打响自己的品牌,这样一来,海关统计中的中国出口汽车产品要么是打着海外品牌的外资企业出口,或是给外资企业代工出口;要么是海外消费者心目中尚无信誉可言的自主品牌。在前一种情况下,中国从中所得不过是一点可怜的加工费,中国代工企业之间还要展开刺刀见红的价格战;而且,由于这类产品的图纸完全掌握在外方手里,中国技术人员无权做任何改进,这种出口增长对我们技术水平的促进作用相当可怜。显然,中国汽车产品出口归根结底要走自主品牌的发展道路,不管是整车还是零部件。

  然而,汽车产品自主品牌要在海外打响又决非易事。

  与其他小件商品不同,汽车这种大件耐用商品,无论是保证产品质量,还是设立比较系统的售后服务网络,都需要相当高的投入。在这方面,中国整车出口经营企业增长过快意味着其中大多数企业没有足够的内在动力去完善售后服务网络,也没有那样的实力。

  2005年中国汽车出口企业数量达1025家,1084309辆整车和底盘的出口数量均摊给所有这些企业,平均每家企业不过1058辆,这个出口量及其利润远远不足以抵销铺设售后服务网络的投入,一家出口数量为平均出口量的汽车企业究竟有无内在动力提供还过得去的售后服务,不言而喻,更何况这1025家出口企业中还有600家出口数量在10辆以下。

  部分厂商低劣的质量和售后服务影响所有同行

  糟糕的是,在海外市场上,部分厂商低劣的质量和售后服务对国内同行的市场信誉还有着强大的溢出效应。在国内市场上,消费者能够区分不同国内企业及其产品,一家企业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不佳还不至于影响其他企业;但在海外市场上,消费者无法区分还比较陌生的外国企业(相对于东道国而言的)及其产品,在他们心目中通常要用“×国制造”指代该国某一行业所有企业的产品,甚至是该国所有的产品,任何一家外国企业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出问题,必然损害该企业所属国家所有同行的信誉。

  在实践中,从上世纪90年代销往俄罗斯的中国羽绒服,到前几年在南非销售的中国“一日鞋”,少数低劣产品导致全部中国同类商品被海外消费者唾弃,这种事情已非一例。为了避免这种溢出效应,惟一的办法就是规范汽车出口秩序,提高汽车企业出口门槛。近日,商务部宣布已经会同发改委、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起草了规范汽车出口秩序的办法,拟对汽车生产企业实行出口资质管理,对汽车出口经营企业实行生产企业授权管理,将国内汽车产业准入管理延伸到出口环节,规范出口主体,目前正在征求各方意见,有望从明年起开始实施。这样的管理办法如果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应当有助于中国汽车产品出口健康发展。

  □梅新育(商务部研究院博士)相关报道见昨日B05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