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创新赢来大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1日01:22 大江网-江西日报

  

创新赢来大市场
诙谐轻松的表演

  

创新赢来大市场
少林小子也耍杂技

  【核心提示】

  近年来,省杂技团平均每年大小演出多达450场,并越来越多地跨出国门。强烈的市场意识和创新敬业精神,使该团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8月底,省杂技团一台“订单晚会”——《少林功夫》赴澳大利亚开始了为期50天的商业演出。15个“秃头”小伙开心地笑着,因为浸润着5个月汗水的《少林功夫》,使他们不但学了武术而且还懂得了如何去表演。对这台仅花费5万元的自主品牌晚会,该团团长杨军充满信心地说:“武术与杂技融合的晚会是按订单打造的,相信它在国内同样也有市场。”

  “订单晚会”新鲜出炉

  1995年,省杂技团本着“只要有节目,可能就有市场”的思路,砸下几十万元创排了一台大型杂技晚会——《瓷之韵》。青瓷神韵的杂技的确令人耳目一新,然而,遗憾的是:这台精品晚会仅演了几场后,就因“尾大不掉”的道具、队伍而搁浅。10余年后,杂技也日渐由“高、难、险”向综合艺术转化。于是,已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的该团得到了澳大利亚的订单——一台杂技与中国功夫结合的节目。“有了订单我们就敢投入!况且这也是对中国武术精神的弘扬光大。”

  5个月、5万元,15位演员创排的《少林功夫》,在部队首演就深受官兵喜欢,澳大利亚商人一看完演出笑了:“OK!”一切顺利,90分钟的演出每场报酬1000美元。这边节目还在进行修改精排,那边又接到了德国的商演邀请。

  而关于《少林功夫》的国内市场,团里同样看好。它伸缩自如,可大可小,再加几人就是一台大戏。晚会的风格、规模也比较适合农村市场,一辆2吨货车、一台20人的面包车就可以送戏下乡了。

  给技巧加点表演

  《少林功夫》到底是台怎样的杂技晚会?其实,就像是体操动作,杂技技巧的创新空间是有限的,杂技赢得市场的关键是艺术形式的创新。在这里,观众看到的是现代的灯光、音响、舞美,有时尚的服装、流行的音乐、动感的街舞。独特的少林文化是晚会的灵魂。看,在观赏性极强的《转动地圈》节目里,作为杂技基本功的手技、蹬技等等都增添了少林情趣,即使是偶一失手,也是在队友的滑稽笑闹中再接再厉;杂技中“跑龙套”的演员,也有了与主角同台的轻松一刻表演。

  诙谐、有趣、娱乐,这就是《少林功夫》带来的感受,它打破了以往几乎无表情的纯技巧的“竞技”,一扫场内压抑、提心吊胆的氛围。这种表演式的新形式,还大大激发了演员们的新鲜感、创作欲,他们学会了武术、唱歌、表演,发现了乐趣,找到了自信。“以前的演出就是:上台就演,敬礼就走。演员觉得单调,观众感到紧张。这台晚会使我们找到了目标、看到了方向!”演员们告诉记者。

  多年积累结硕果

  一个省级杂技团,近10年来平均每年大小演出多达450场,最多时一年有10支不同类型的队伍出国演出。这段时间,该团就还有两支队伍分别在土耳其、日本或商演或访问演出。记者不禁问道:“这广阔的市场是如何开拓出来的?”团领导脱口而出:靠的就是多年积累,节目的积累和市场的积累。

  品牌节目是前提。有了自己的保留节目,才会有市场的发展。自我推介有途径。10年前,该团就有了展示自身形象的网站,他们大部分的对外合作都是通过网络这个现代媒介促成的。

  诚信敬业是根本。多次采访该团的记者亲眼看到:在雨中,即使火苗淋熄,滚灯的小姑娘也一个动作不减;在义演现场,他们的演出质量与晚会毫无二致……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被特邀参加全运会开幕式、闭幕式演出,才多次代表国家出访,进行文化交流……

  杂技演员的舞台生命只有15年,只有多演出才能体现价值,才能创造效益。演员走市场、学员出成绩,这是省杂技团明确的目标。

  本报记者柳易江文/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