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输出到回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1日02:02 大江网-江西日报

  初秋,是中药材收获的季节。在樟树市吴城乡,大大小小的中药材基地点缀在山水之间,三五成群的农民正在开心地收获药材。如今中药材已成为吴城人的“香饽饽”,其种植面积已突破了2.4万亩,一年可消化农村劳动力4000多人,人均劳务年收入超过2000元。

  然而,在此之前,外出务工却成为该乡的一个主业。全乡在外务工人员有6000多人,占总劳动力的54.5%。

  离乡务工,吃在嘴里的“酸葡萄”

  吴城乡是典型的农业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习惯于种植水稻、大豆、花生等传统作物,一亩田地的收益就是二三百元。于是,许多农民背井离乡,外出务工。

  然而大多农民工所从事的是苦、累、脏、差的工作。打工,成了许多农民吃在嘴里的“酸葡萄”。塘源村农民张生如对记者说:“沿海地区工业企业升级换代,需要的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新型工人。我们大部分人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苦累不说,工资报酬也低。”家乡种地收入低,在外收入好一点,却要忍受工作之累和相思之苦。张生如说话的时候露出酸楚之情。

  外出务工,对于乡党委、政府来说也是一颗“酸葡萄”。吴城乡党委书记何林仔说,乡里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传统农业难以实现脱贫致富,2001年前后,农民年人均收入只有1700多元。只有通过引导农民外出务工来增加收入。但是没想到,大量的农民出去了,土地却出现大面积撂荒的现象,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也增多,给社会留下了不少问题。

  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带来的诸多问题,引起了吴城乡党委、政府的重视,他们开始寻求破解“酸葡萄”变甜的良方。

  土地生金,“酸葡萄”开始变甜

  吴城乡旱地面积有4.8万亩,具有药材种植的优越条件。乡政府依此确定了“以药兴乡富民”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业。

  大山岭药材基地老板敖茶如是最早来吴城投资人之一。当时,基地种植、管理在最需要劳动力的时候却难找到人手。乡政府做了不少工作才使部分外出农民回乡务工,解了敖茶如的燃眉之急。现在的形势好转了,敖茶如告诉记者,他与400多农民签订了长期用工合同,基地面积扩大到2400亩,一年光劳务费就要支出10万余元。

  吴城土地、人力、投资环境等优势,吸引了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客商纷至沓来,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创办中药材基地38个,种植面积突破了2.4万亩,占全乡旱地面积的二分之一。有了劳作之地和可观的务工收入,外出务工农民纷纷返乡就业,外出务工人员由原来的6000多人减少到现在的近3000人。

  药材基地的辐射带动,让许多学到种植、管理经验的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并拥有了自己的药材地。双港村王小平返乡后在庙前中药材基地务工,后来他利用学到的技术在自家5亩山地里种了黄栀子,现在这片黄栀子每年带给他3万多元的收入。来自吴城乡政府的统计数字显示:农民每年在药材基地的人均劳务收入已超过2000元,并带动了360户农民从事中药材种植。去年,乡财政收入由几年前的300多万元增加到420万元,药业上缴税收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

  程喻 本报记者胡光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