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报到日校门口为何让人“堵心”?(圆桌论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1日02:26 江南时报

  今天,是南京各校报到的第一天,市区大大小小的学校门口“人满为患”。学生和学生家长们以及机动车、非机动车将学校附近的人行道、慢车道,甚至是快车道堵得水泄不通。南京中北出租汽车公司的戴师傅已经在北京东路干道上堵了近一个小时,他说:以前一到新学期开学,他总是会绕着小学附近走,但没有想到,今年,竟然会堵成这样。在南京市政府某部门工作的陈先生今天因为堵车,上班也迟到了。他说:从外国语学校门口一直到北京东路小学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路堵得让人窝心。难道现在的中小学生已经不

会自己来上学了?

  家长:再苦再抱怨,还是要接送

  南京洪武路151号钟先生:现在的孩子也太娇气了,想想我们小时候也从来没有家长接送过,不是照样成才嘛。我不赞成用汽车接送孩子上下学,会给孩子从小就养成攀比的心态。做人应该低调,尤其是那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家长。如果确实住得远,需要家长汽车接送的,家长不妨在离学校门口相对安全的地方停车,让孩子自己走进校门,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上学和放学期间,学校附近交通堵塞问题。在这方面,除了家长自觉外,学校也要多做宣传。两年前我去丹麦探亲,发现那里的孩子都是步行或坐校车上学,也有骑自行车或自行乘坐公交车的,给人感觉就是很舒服,也符合学生的身份。不像我们的家长,一味地溺爱孩子,恨不能背着进校门才好哩。

  南京市级机关公务员陈先生:作为家长,我们也不例外地加入到接送大军的行列。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谁不稀罕自己的宝贝疙瘩?话又说回来了,现在私家车、出租车那么多,交通现状也不是很好,万一孩子碰到哪里,后悔都来不及。所以,家长再苦再累再抱怨,还是要接送。这个问题不能单独去看待,要从社会的大环境去改变。上学路堵,也说明我们的道路状况有问题,城市道路的承载力和私家车无序发展存在着相对的矛盾。

  学生:应该有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

  南京游府西街小学五年级曹同学:隔了一个漫长的暑假,老早就等着开学的这一天了,但昨天上学还是有点不开心。因为奶奶不放心我过马路,还是跟在后面“唠叨”,我都嫌烦了。虽然我知道大人们这样做是为了我们好,但我们也应该有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从上一年级开始,爷爷奶奶每天中午都要到学校来看我,生怕我饿了或冷了,冬天是炸鸡腿,夏天是冷饮,害得班上的同学都笑话我是“老婴儿”。记得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每次放学我都希望有家长在,因为刚到一个新地方总觉得心里怪害怕的,现在一点都不怕了。所以,除非家里住得比较远以外,特别是高年级学生的家长真的可以放手。我希望家长还是要多给我们一点空间和信任,学校也应该像当初限制家长走进校门挂一个牌子一样,在学校门口前后100米的地方再挂一个“家长请留步”的牌子,杜绝大人们“自做多情”。

  教育部门:最理想办法是专辟停车场

  南京市教育局某部门负责人李老师:我们曾经在南京市的各所学校,特别是各所小学,对学生和家长进行过这方面的教育,效果也有,但并不理想。昨天的路堵“爆棚”,原因可能还是和新生第一天入校有关。随着新生对新环境的熟悉,这种“爆棚”现象一定会减少。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上学对一个家庭来说绝对是一件大事,所以有可能是一个学生会“携”好几位亲属前来报到。一般的学校一个年级都是四至五个班,每个班保守一点算也要有四十多位同学吧,一乘就是二三百号人,光是新生加家长就会陡然增加五六百人,能不堵吗?像南师附中、南师附小、南外等名牌中小学,有很多都是择校生,不住学校附近,肯定就要用车来接送了。记得前几年,一到开学,很多媒体都会把目光放在公车接送孩子上,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私家车接送。学校也不能明确规定家长不能用私车接送孩子,只能通过孩子做家长的工作,不要把车堵在学校门口。这几年也曾经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学校门口上学、放学高峰时车堵现象进行过呼吁,相关部门也曾经到几所学校进行过实地调研,但收效甚微。最理想的办法是在学校附近辟出一块停车场,让家长把车停在不影响交通的地方,步行过来接送孩子。但这样做又会有新的矛盾:停车场不会平白无故地为家长服务而不赚钱;家长也不可能每天为接孩子交纳停车费;学校更不可能拿出这笔费用来。维护道路交通畅通,也是社会的责任,所以我认为,还是应该由市政府来解决,用政府行为来合理解决公共资源问题。

本报记者 木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