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对大学生频现救助站的反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1日06:00 光明网
罗真如

  广东东莞松山湖大道同沙路——市属救助站,8月21日17∶40。一个眉清目秀但衣着邋遢的男孩,正在准备拍照。这是接受救助的程序之一,因为此处要存留“落难者”的档案。然而在此之前的一个月,这位23岁的男孩身着学士服,神气地拍摄了学位照。他是华中某学院2006届的毕业生,名叫赵亮。据记者核实,2006年1月15日至8月22日,共有11名应届大学毕业生来到这里寻求帮助。媒体曾报道,“仅在七八两个月,就有60名大学生接受救助”——这也没错,但剩下的人并非应届毕业生,而且有些身份无法核实。(2006-08-25南方

周末)

  无论如何,把身披学位服的“天之骄子”和肮脏不堪的救助对象等同起来总显得滑稽可笑,但广州、深圳、南京、苏州及杭州救助站多次救助大学生的经历以及近期披露于各大媒体的东莞救助站频现大学生身影的报道不由人们不承认这一可笑但严酷的现实。人们在“哀其不幸,恨其不争”之余,应该更好地思索这一可悲现实的深层原因。

  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大学扩招在客观上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迈向了大众教育。既然如此,人们就应该明了,除了极少数的高校是培养科研工作者、理论家、思想家之外,其它大部分的院校应该侧重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专业设置也应该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才行。但遗憾的是,一方面,我们高校内部很大一批人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自命清高,关门办学,沉湎于精英教育不能自拔,一心一意打造所谓的“劳心者”,年复一年培养一批批眼高手低的毕业生;另一方面,绝大部分大学生及其家长由于受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影响,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跟不上社会就业方式的变化,依然固执地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当官成家(科学家、学者等所谓的大家),以做白领为荣,以当蓝领为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好男孩志在四方”现在只是大部分青年学子调侃的陈旧口号,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大学毕业生更加关心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加注重个人的选择,这势必导致大学毕业生过份看重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片面追求舒适安逸,把工作选择范围拘限于城市一隅,这些错位的就业观念直接影响到他们顺利找工作,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就业城市依赖症”。人们一定听过“月薪三千,包吃包住”这样优厚条件竟然招不到大学生的天方夜谈,也见识过乡镇招聘干部时门可罗雀的悲惨情形,为什么?就是因为招聘公司和单位在乡下而不是在城里。于是,中华大地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一边是大学生毕业生抱怨就业难,而另一边却是一些中小城市和广大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出优惠条件招揽大学生却少有人问津,究其因,就是“就业城市依赖症”在作怪。

  面向市场办学,应当成为现代大学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因为,一个不证自明的简单道理就是:哪所学校的专业设置能够不断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的毕业生能够适应人才市场的新需要,哪所学校的毕业生就能成为宠儿。而且,大众教育时代的大学生也不能再自以为是,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这需要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不然,为寻找心目中所谓的“理想”工作,死吊在一棵树上,久久徘徊于城市,那么,盘缠花完之际,为解除饥饿,就只有失去尊严到救助站讨口饭吃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