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湖畔天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1日06:16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水天相接,绿波荡漾。立秋刚过,摇荡着一艘小船,在焦岗湖采风,我油然生出一种别样的滋味:湖畔内外两境界,水波拍岸一情牵。

  焦岗湖,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十多年前,我曾多次到焦岗湖采访,感受过洪水的汹涌与浪尖上托起的希望。抗洪抢险中,一幕幕岸对浪的胜利遏制的身影;打鱼时节,一张张渔民起网收获的笑脸,俨如张张满分的答卷,让人凝思,让人回味。尽管近年来去的机会不

多,但有一种牵挂总难以割舍。水流,岸不移;人别,情未牵。

  焦岗湖,古称椒水。椒水岸边生沃野,在汉代曾以屯垦著称天下。废于隋代末年,唐代又恢复了。魏晋时期的下蔡县令郑知县和明代万历年间寿州府的郑知州,曾经在凤台县有所作为,想必不会不看看与淮水相依的焦岗湖。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李兆洛在清代嘉庆年间做过凤台县令,对焦岗湖情有独钟,筑堤坝,疏沟洫,披星戴月。“我行往往爱披星,不管何时便扣扃。雪夜霜晨劳接待,青刍白饭任消停。数村榆柳都相识,满地禾麻尉所经……”这幅焦岗百姓收藏的李兆洛手稿,兴许能显现出这位县令当年辛勤治水的形迹。

  李兆洛只是历代仁人志士治理焦岗湖的一个代表。在其任期,安徽总督彭澍曾到过凤台,他与李兆洛是文友,从黑龙潭到峡山口,再到焦岗湖,一路查看,一路探讨治水之策,想必咏叹与远虑兼而有之。

  “思古”与“接今”同在,遗憾与希望共生。在久远的历史上,地质变化留下一个内陆湖,留下了水,留下了鱼,留下了岸,但却不会天然地留下抗洪的堤坝,堤坝只能伴随着人类劳动的汗水而成长。堤坝不会源自水的柔情,只会面临洪水的挑战而高大。筑堤的人肯定不仅仅是李兆洛等指挥者,自然有一大批泥腿子的英雄儿女在焦岗湖畔升华,并在湖堤留下无字之碑。

  望着日渐变美的焦岗湖——今朝的“华东白洋淀”,物我两忘,又物我相依,油然平添一份自豪。

  船随心动,柔水问岸。船离岸太久,我忍不住从船舱来到船头,俯下身子,一次次捧起湖水,一而再地感受着身边的焦岗湖,近了,近了,真的近了。我忽地意识到,站在船上想水与在湖中思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再美的湖水,一旦失去岸的庇护,都会变成魔鬼;再牢固的堤坝,一旦不能发挥效用,跟汪洋泽国又有何别?回望焦岗湖畔的天空,无意间品出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妙所在:“有容乃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