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救助站24小时伸援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1日08:42 大洋网-广州日报

  

救助站24小时伸援手
记者雷坤 通讯员文燕媚

  救助站将实行24小时接待制!近日,民政部出台了《救助管理机构基本规范》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是救助管理工作向专业化、规范化、法制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的重要依据。

  按照以前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县级以上城市应根据需要设立救助站。《救助管理机构基本规范》增加了“地级以上城市可以根据需要设立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分站、救助管理咨询站、救助服务点”的规定,还明确指出,救助管理机构应当将名称牌匾等标志悬挂在醒目位置,引导标志应当醒目、容易识别,设置在交通要道、繁华地段。

  新出台的两个规范都增加了“术语”部分,进行了详细界定,如将“求助人员”和“受助人员”区分开来,明确前者是指自愿向救助管理机构申请救助的人员,后者是指经过救助管理机构甄别,确定其符合救助条件,决定予以救助的人员和被直接救助的人员。

  按照《规范》,救助站必须设立观察区,并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定时巡查。安排受助人员中的患病人员、情绪异常人员、老年人进入观察区,提供特别照顾和护理。

  《规范》对受助人员的衣食住行都进行了细致的规定:救助站必须配备基本的、清洁的个人生活用品,实行分餐制,基本生活供应标准不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要照顾未成年人、老年人、少数民族受助人员和患病人员的特殊饮食需要。宿舍应达单人单床标准,女性受助人员由女性工作人员服务管理。 (下转A6版)

  有些孩子从建站住到现在

  广州市救助站负责人告诉记者,《规范》为救助站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了依据。他还表示,该救助站在很多方面已经达到了《规范》中的要求,比如宿舍人均4平方米。记者走访发现,该救助站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儿童区、男性受助区和女性受助区,每个宿舍都有一个独立卫生间,儿童区有图书室、活动场所、健身器材,还有卡拉OK表演舞台。

  该负责人表示,2003年全市救助站平均每月救助1000多人,2004年这个数字上升1600人,2005年更达到每月约2200人,其中六成是因遭到盗抢而导致生活无着的。每年救助儿童约1000人,有些儿童几乎从救助站建立开始就一直住在站内,令人担忧。

  救助站一大难题是如何甄别求助人员。尽管工作人员用核对相片、人手一本中国地图册、询问邻乡情况等办法,还是有假求助人员混进来。还有一些人已经具备了基本生活条件,可仍然赖在站内,救助站对他们也往往无可奈何。

  左上图:在广州救助站流浪儿童保护中心,一小孩正在吃饭。记者 骆昌威 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