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李晓亮:无病"四进宫"拷问医疗伦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1日14:35 东方网

  重庆女医师李健萍曾四度被丈夫送进精神病院,最近一份司法鉴定意见却表明,她并无精神病。一个正常人,精神病院为何四度收治,令人费解。(9月1日《新京报》)

  李健萍怀疑,丈夫是为了“包二奶”才做出虚假病史陈述的。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笔者对她丈夫的“外遇疑云”,不作太多猜测。本文主要关心的是,精神病院据何做出让正常人三年“四进宫”的荒唐之举的。

  以笔者之孤陋,尚且知道精神病人收治需要双重“保险”:亲属陈述病史加上精神病院的诊断,遑论术业有专攻的医师。但从报道来看,李健萍却恰巧缺失了这个“诊断”。

  医院为何有意无意地疏忽收治的最关键一环呢?恐怕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即报道所说的,“精神病院为了盈利,见了病人就收,‘以填满空床位为目的’。”不管有病无病,照单全收,自然会财源广进。这也难怪类似情况在全国多有发生了。

  众所周知,由于精神病客观表征不明显,在病症判断上,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而目前包括精神病专科医院在内的医院,都是少量拨款、多数自筹。由此导致了各医院为经济利益惘顾基本的医疗伦理和职业操守,竞出“奇招”。再加上政府公共管理的缺位、社会监督作用的薄弱,均使目前收治体制上漏洞频出。而缺乏切实可行的法律规定,收治过程中的一些纰漏和过失,最终也只能归为侵权,逃脱法律惩处。

  我们知道,医疗伦理是医患关系的核心,它包括对患者的责任心和对患者提供合理、科学、有效同时又廉价的治疗。它有几条原则:有利于患者的原则;尊重患者自主性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公正原则;讲真话和保密原则。不知被逼沦为“患者”的李健萍,是否享受到了有利于她的权利?

  当现代高投资、高收益的医疗模式主导大众的医疗机制,医疗伦理与道德的沦丧似乎成为无可逃避的宿命,而这起事件完全可以被看作一个医疗伦理混乱的标本。医疗卫生体系不应仅仅依赖自由的市场机制原则来运作,为了保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政府还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职业标准,并在各种医疗卫生从业者中推广实施。国际经验表明,同业监管机制在执行职业标准方面是非常有效的,但中国显然欠缺这样一种医疗伦理规范。

  中国数千年历史中,悬壶济世、解民疾苦之事,代不乏陈。所谓“医者父母心”,足可见群众对于医者的感佩、爱戴和期望之情。那些对李健萍的大声呼救置若罔闻的医者,自问能对得起千古浩然的医德古风么?


作者:李晓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