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大学不能被“童稚化”成幼儿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2日01:06 新京报

  如果因为爱而迟迟不舍得让孩子在心理上断奶,子女就可能在习惯性的依赖中延续“漫长的童年”,而难以步入人格意义上的青年。

  清华校园内,百名新生家长露宿的景观引发出“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慨,一度成为传媒的焦点话题。这个现象凭什么值得同情和关注?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他们是在旅游高峰期间为了游览长城而露宿八达岭,大概就不会有类似的“可怜”感叹,也没有多少人会

指责北京旅游部门接待得“不尽人情”了,人们甚至还可能同意应当对此予以劝阻和制止。

  当然,父母护送子女报到入学,顺便探访著名学府是人之常情,但外地游客到北京寻访象征中华文明的名胜古迹又何尝不是人之常情?同样是自愿的露宿,为什么后者可以被视为“自作自受”?而前者就应当受到特殊的关照?惟一的区别就在于:父母护送子女入学被赋予了某种特殊的象征意义———这是庆贺一个骄傲与荣耀的时刻,又是体现了深厚与神圣的奉献之爱。正是这种特殊的象征意义才博得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同情,才在道义上获得某种要求礼遇的特殊理由。

  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是否应该认可和赞许这种特殊的理由?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永恒的,但这种爱的体现方式是随时代和社会环境而变化的。80多年前,朱自清先生在《背影》里写过著名的送别场景。28年前,笔者从青海西宁赴上海读大学,要坐三天两夜的火车,当时只有15岁,与同学结伴而行,父母并没有太多的担心,也就在火车站告别。况且那时候还没有发明手机,我们无法随时联系家人或在意外情况下及时求助,只有到达终点之后才能报个平安。比之现在,过去那些岁月里父母对子女就爱得不够深厚、关怀得不够周到吗?还是因为现在的旅途存在险象,格外需要家长亲自保驾护航呢?

  以往的方式或许陈旧过时了,不足以表达父母对子女的爱之深切。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愿意对子女呵护到无微不至的地步,这种在过去少见而反常的现象已经在今天被视作“人之常情”了。但是,“人之常情”并不是一个神话,它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倾向也并非不能被反省与质疑。爱是一种播种与培育,不同的方式会有不同的收获。“青年”是“心理意义上的断乳期”,意味着心灵世界走向成年的一次重生。如果因为爱而迟迟不舍得让孩子在心理上断奶,子女就可能在习惯性的依赖中延续“漫长的童年”,而难以步入人格意义上的青年。

  步入大学的时刻完全可以是一次“成人礼”。因为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已经年满18岁,完全可以借此机会开始以一个“青年公民”的身份来面对社会。而那些没有选择亲自保驾护航的父母正是以这样的方式———让子女独立远行、走向新的生活世界———来表达他们的爱。这同样是深厚的爱,也同样是对一个骄傲而光荣时刻的纪念。当然,每个新生的父母都有自己的具体考虑和不同情况,他们愿意亲自护送子女到学校,这是他们的权利与选择。但这同时意味着,这种方式不过是他们个人的具体选择,并不意味着也没有道义上的特殊理由要求格外的礼遇。因此,学校有责任妥善接待的是本校的新生而不是他们的父母。如果出于理解和体谅能更为妥善地予以安置是值得称道的,但学校没有义务来完成这个工作,这方面工作的缺失决不是大学的耻辱。

  那些主张要在校园以及周边完善接待设施的建议是误导性的。按照这个逻辑,那些格外呵护子女的家长如果愿意在大学里为子女陪读四年,并且有朝一日这也成为“人之常情”,学校就不得不建造“学生家长宿舍”才算通情达理。如果有越来越多在“漫长的童年”中长不大的孩子占据校园,大学也会在不断“童稚化”中变得越来越像幼儿园了。

  刘擎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