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消除维和部队的“三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2日01:08 新京报

  当满载炸药的卡车冲入军营时,担任门警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在不准自卫的原则下,手里的枪竟然是没有子弹的。

  8月25日,欧盟外长宣布,欧盟成员国将向黎巴嫩南部地区派出约7000人的维和部队,占维和部队总数的将近一半。在欧盟紧急磋商会议上亲自压阵的安南,当天高度赞扬欧盟,称他们很好地“承担了自己的责任”,协助完成了1701号决议中最“关键的部分”。

  事实上,联合国要征召去黎巴嫩的维和部队,艰难万分。一些国家勉强承诺几十个士兵,一些国家事先声明,我们派兵是连军舰一起派,人是不下船的。法国在人们印象中,这类事情一向还是敢挑头的,这次特别犹豫不决,远远落在意大利和德国后面。德意的坚决态度,其实和他们心头的历史阴影有关,长期以来,这两个国家一直希望在世界面前改变二战留下的恶劣形象。以前不能出兵,现在容许出来,而且出来维护和平,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哪怕支付代价,也在所不惜。而法国是怎么回事呢?虽然不说出来,大家心里都明白,法国是给炸怕了。

  当年法国参加驻黎巴嫩多国维和部队,多国维和部队面临的局面和今天一样,如果以强硬姿态与真主党武装对抗,必定会误伤平民。多国维和部队只得自捆手脚,下令士兵即使受攻击也不准立即反击,要上报取得批准方可开枪自卫。而真主党武装不仅在1983年以1.2万磅炸药炸了多国维和部队的美国军人宿舍,造成241名维和士兵死亡,是二战后美军单日阵亡的最高纪录;还在几乎同时,炸了维和部队的法军驻地,造成58名法国维和士兵死亡。当满载炸药的卡车冲入军营时,担任门警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在不准自卫的原则下,手里的枪竟然是没有子弹的。

  因此,其实有一句大家都不肯说的话:这些国家都害怕某种特殊组织。

  先是害怕一种宣传效果。这次原本可以是重组多国维和部队的,可是,所有的人都坚决一口咬定,这次就算是同样那几个国家去,也一定要撑着联合国的大旗去。否则,会被扯到东方和西方分歧,扯到此教和彼教冲突。美国立即表态不去,大家也默认,表面的理由,是美国在伊拉克驻军,分身乏术。其实所有的人都知道,美国再派几千人去维和,根本不成问题。去维和的国家吃力不讨好,还可能被揣测有种种野心,例如,有领土野心,有政治野心,有文化野心,有对石油的图谋,没有人会相信你仅仅是去维护和平。怎么办?大家不肯当冤大头承担责任了。所以,推给联合国最好。

  再者,大家是怕去挨炸的。前车之鉴放在那里。当年多国维和部队对真主党没有任何威胁,照样炸出单日阵亡299名的高纪录来。炸完,维和部队抬着牺牲战士的尸体和更多数量的伤者,撤军回家。没有还击,什么也没有做,白白给炸了一场。参与维和的国家的政府当然被本国的反对党和民众骂,在政治上灰头土脸,对国内无法交代。那么,这些身经百战的军队怎么会这么窝囊?就牵涉到下面的第三怕。

  大家是怕伤害平民的。这次黎以冲突,有心人会注意到,在每天报出双方死亡数字的时候,常常是,以方是军人阵亡若干、平民死亡若干。黎方只有平民死亡若干,没有军人伤亡。比较傻的判断是:此方不打军人只杀平民。准确的判断是,此方有军人,彼方无军人,或者说军民不分。虽然安南表态,这次去的维和部队可以在受到攻击时反击,可当年造成单日299名多国维和部队士兵丧生的攻击,是自杀炸弹,虽然调查的所有证据都指向真主党,真主党却从来不认账。假如类似攻击再次发生,具体攻击实施者已被炸死,主谋不认账,如何还击。而且还击本身会碰到和以色列发起还击的同样问题,对方武装人员是平民身份,一旦还击也必然伤及无辜平民。打还是不打,这还是一个问题。

  一般大家都喜欢分析在一个大事件面前,各国态度的不同,我喜欢找出共同之处。各国态度共同的地方,是问题的本质所在。联合国安理会1701号决议的主体,是在强调重复2004年的1559号决议的主体:“解除真主党武装。”1559号决议通过的时候,安理会15个成员国,是9票赞成、6票弃权。曾经被一些媒体称之为“勉强通过”。也许是因为这个“勉强”,它没有被强制执行。于是发生了最近的这场战争。战争导致生命的牺牲,这些生命换来的,是从9票赞成、6票弃权的分歧,变成15票一致通过。这是今天大国的一致态度,也应该是曾经采取不同立场的国家反省的过程。

  如何理清思路,消除三怕,这才是完成1701号决议中最“关键的部分”的关键。

  林达 作者系知名作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