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海淀副区长:接收打工子弟没有期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2日01:36 新京报

  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办学首先要保证孩子安全,认为有些不合法学校受利益驱动抵触整改

  ●作为分管教育的副区长,我晚上真的睡不着觉,追究我们的责任事小,孩子的安全事大。

  ●我们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可能有些环节还是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

  ●学校有困难,政府解决。无论教师还是教室,有三个副区长负责做这个事情。

  ■对话动机

  昨日一早,海淀区分管教育的副区长赵建忠参加了巨山小学的开学典礼,巨山小学是一所以打工子弟为主的公办学校。新学期,北京市包括海淀区在内的很多中小学都多了一些新面孔———来自被关闭的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

  今年7月初,海淀区全面取缔不合法的打工子弟学校。刚刚放暑假的30多所打工子弟学校收到了海淀区教委发的“停办通知书”。此前,他们被通知整改和听证。全区39所打工子弟学校,只有两所获准继续办学。

  37所将被关闭的打工子弟学校共有15000多名学生,海淀区计划将其全部转入附近的25所公立学校,如此大规模地安置打工子弟学生在北京市尚属首次。

  海淀区为什么要全面取缔这些学校?学生分流是否顺利?就上述问题,昨日上午,赵建忠接受了记者专访。

  

海淀副区长:接收打工子弟没有期限

  昨日,海淀区副区长赵建忠在谈论如何解决打工子弟上学时表示,接收打工子弟学生没有期限。

  “不合法打工子弟学校让我睡不着觉”

  新京报:海淀区全面取缔不合法的打工子弟学校,出于什么考虑?

  赵建忠:从今年3月9日开始,区教委、区公安分局、区消防支队等12个部门对辖区内的39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进行拉网式检查。发现这些学校普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新京报:严重到什么程度?

  赵建忠:触目惊心,催人泪下。说实话,作为分管教育的副区长,我晚上真的睡不着觉。

  新京报:是关乎政绩?

  赵建忠:追究我们的责任事小,孩子的安全事大,北京有的区县就曾出过事。不管什么理由,得首先保证孩子的安全。

  新京报:外界一直有质疑,海淀区取缔这些学校前期准备不足,比较仓促?

  赵建忠:我们之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譬如调研。对这37所学校,调研认为安全隐患突出,整改难度太大,作出了停办决定,当然这不是一刀切。区教委还实地测量了拟接收打工子弟的公办学校和拟整顿未经批准流动人员自办学校的距离,估算公办学校教室的容量,是扩建还是修缮?需要多少经费,调研工作是非常复杂的。

  新京报:海淀区的打工子弟学校是如何产生的?目前的状况如何?

  赵建忠:这些学校的产生、演变是随着流动人口增加而产生的。成因非常复杂,主要是计划经济时代城乡二元社会造成的户籍制度、公办学校入学制度等方面的原因。海淀打工子弟学校是上世纪90年代前期开始出现的,后来有的区县采取了一些整治措施,部分打工子弟学校就流入海淀办学。海淀打工子弟学校大多数不合规,这个“规”指北京市的基本办学标准和安全标准,只有极少数经过整改,可以达标、合格。

  “打工子弟学校不合要求,补偿于法无据”

  新京报:区政府对于打工子弟学校如何管理呢?

  赵建忠:首先因为它是非法的,政府不可能监督也无法追加投资,否则就是承认它了。很多学校我们根本不知道就办起来了。当然,能达到要求的学校当然承认,这是我们的愿望。海淀区在北京市率先向行知实验学校、明圆学校两所流动人口自办学校颁发了办学许可证,纳入教育主管部门日常管理范围。但是,大部分学校就像一个没有登记注册、没有营业执照的企业。

  新京报:从成本核算角度来看,政府投入资金整改打工子弟学校比公立学校接收打工子弟可能要低,政府有没有从这方面考虑过?

  赵建忠:很多学校是改造都不可能合规定的,我们不可能放心让孩子去那上学。有些学校建在等待征用的土地上,有的土地已经有规划,可能马上拆迁,明显不能在那里办学。如果视而不见,那才是不负责任。

  新京报:那是不是意味着政府还是默认其存在?

  赵建忠:不是,情理还是要分开,这种行为值得帮助,并不表示就是合法的。

  新京报:有些学校校长认为,打工子弟学校为政府解决打工子弟的教育问题作出过贡献,他们提出,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补偿?

  赵建忠:我们始终认为他们不符合办学要求,从来没有认可,怎么补偿呢?于法无据。

  新京报:有专家提出疑义,虽然教师不在编,但政府在做出这个取缔分流的政策时,应该对教师的安置问题予以考虑?

  赵建忠:如果校长负责的话,应考虑安置教师。公办学校教师都实行聘任制,也是可以商量的。问题是这些教师有没有资格和能力,首先要重新认定资格。政府还正在筹备一所专门的打工子弟学校,正在做方案,对合格的教师也可以考虑。

  “政府确有不周,告知书应直送家长”

  新京报:关闭37所打工子弟学校后,绝大部分学生都将分流到公立学校,公立学校有这么大容量?

  赵建忠:从我们的公办小学容量看,接收两万人没有问题。但是,这是宏观上讲的,没有说到布局。我们大的存量在北部地区,但是,流动人口大多数在城乡接合部,要实现就近入学,就需要我们在必要的地方进行修缮和扩建校舍。

  新京报:据我们的了解,目前正在进行的分流学生,去公立学校报到的没有预想的那么多,主要是什么原因?

  赵建忠:进城务工人员不知情、不理解,对接收学校还存在疑虑;某些流动人口自办学校为利益驱动,存在不配合的抵触行为和一些误导家长的行为,这一点你们媒体也做了报道。

  新京报:从8月份开始,有部分舆论倾向于同情打工子弟学校和孩子,还有质疑海淀区关闭打工子弟学校的政策,是否觉得有压力?

  赵建新:昨天我看凤凰卫视的报道,让我吃不下饭,感觉政府的工作被人误解了,声音没有发出去。这是可以理解的,同情弱势群体、同情孩子是人的良知和本性,我也一样。首都大多数媒体都做了全面、客观报道,对做好未经批准自办学校的安全工作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但是要看到的是,大多数打工子弟学校是有利益诉求的。极个别的学校对这次整治用各种办法抵触,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和办学宗旨。

  新京报:有媒体质疑,政府在后续的服务工作没有安排到位的情况下,就将学校关闭,认为推行有些仓促?

  赵建忠:不是仓促,我们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新京报:今天已经开学了,但仍有不少家长没有拿到告知书,有专家认为政府服务不到位?

  赵建忠:但可能有些环节还是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告知书不应该交给打工子弟学校转交,应直接给家长。最初,我们对少数打工子弟学校抵触估计不足,本来我们很充分相信这些学校的,但极个别学校受利益驱动,扣押我们给家长的告知书不发,这让分流工作很被动,有的家长一直到开学还不知道消息。我们的工作人员下去散发,但工作量太大的,进展比较慢。这里确实有我们工作没有做到位的地方。

  “打工子弟今后入读海淀应设置门槛”

  新京报:解决15000名外来人员学生需要多少财政投入?

  赵建忠:海淀区已先期拨付1300万校舍扩建和修缮费用,后期总投入是3000多万。

  新京报:3000万元够吗?

  赵建忠:如果不够还会追加,我们区每年财政保持10个亿的增长,既然我们已经作出这个承诺,即使没有财力,也会想办法。给负责接收的25所学校,都下了政治任务,必须接收,学校有困难,政府解决。无论教师还是教室,有三个副区长负责做这个事情。

  新京报:解决好了这15000名学生,政府有没有担心形成“热岛效应”?也就是北京市其他区县,或者其他省市的打工子弟都来海淀享受免费、较高质量的义务教育,造成学生无限扩大的局面?

  赵建忠:确实有考虑,我们一直在考虑能不能开这个口子。“热岛效应”已经有苗头了,有外地家长向教委询问,有的学校已经有刚来的外地孩子。现在这15000人,什么证都不要,这么宽松的条件就是为这些孩子。但以后,政策还得严格,为海淀的建设做贡献,我们会尽可能提供良好的教育,但是孩子父母不是来这里务工的,就不行了,五证是必要的。

  新京报:那你会如何设计这个门槛?

  赵建忠:比如有没有监护人,是否承担了监护责任,因什么来北京,得有一定的证据。否则,北京人口有限的财力,有限的资源无法承受,另外,纳税人也会有意见。

  新京报:教育经费是按照户籍进行投入的,海淀区跟流出地就教育资金有无协调?

  赵建忠:很难,如今天我们看到的巨山学校,学生来自22个省市,怎么协调?基本上不可能。

  “25所接收学校不存在条件差异”

  新京报:有家长和教育专家提出教材匹配的问题,并且担心这些孩子基础差,会不会跟不上班,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

  赵建忠:我想澄清家长们普遍的一个顾虑,那就是教材不衔接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多虑了。因为所有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教材都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制订的,高中入学考试、全国统一高考都是根据课程标准来命题,而不是根据教材。

  另外,这些孩子都非常聪明,相对城市孩子,他们更加刻苦,而且是小学阶段,学习刚起步,能差哪里去呢?我认为,教育质量掌握在老师手中,不是孩子身上。

  新京报:有人说接收这些学生的25所公办学校就都是“差”学校?还有家长害怕外地孩子可能会被本地孩子歧视。

  赵建忠:我举今天的例子,巨山学校今天开学,一进校门,欢迎横幅上面三个大字“你能行。”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公立学校是什么态度。把外地孩子分散到每个班,受大环境的影响,可能会更快地融入城市孩子中。对城市孩子和打工子弟学生都有好处。

  指定的25所学校是政府的规划,15000学生,不可能让大家全部自由选择,那就乱了套了,家长可能也会无法选择,没有目的。这些学校地理上也更适应于流动人口。

  而且,我认为海淀的学校差异没有这么大。现在海淀区共有5万多孩子,35000人就分散在海淀各个学校,包括所谓的重点好学校。

  “关闭打工子弟学校将设期限”

  新京报:据了解,还有部分打工子弟学校照常开学,这些学校的关闭有最后期限吗?

  赵建忠:没有设最后期限,我们也没有下取缔令,只是告诉他们不符合办学条件,应该停止办学。

  新京报:那是不是意味着如果这些学校一直不关闭也可以?

  赵建忠:不设最后期限不等于没有期限,现在没有一所被强制关闭,因为学生还没有分流完。我们给一个时间段,但期限不是9月1日,但这个期限不会太长。

  新京报:到时会有强制措施吗?

  赵建忠:到一定时候,政府肯定要采取措施,不能看着学生在危险中上课。但是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执法权,一个部门取缔不了学校。

  新京报:那不是很尴尬吗?

  赵建忠:政府会通过出租房屋管理、辖区街道乡镇等方式综合治理。但公立学校接收打工子弟学生是没有期限的。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李立强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浦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