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核试验,全球搞过2000多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2日03:57 环球时报

  

核试验,全球搞过2000多次
图为1954年苏联进行的一次核试验。就在朝鲜可能进行核试验传闻愈炒愈厉害之际,美国能源部宣布,30日,美国将在内华达州的地下试验场进行亚临界核试验,这是美国自1997年以来第23次亚临界核试验,也是布什任内美国第10次亚临界核试验。美国选这么一个敏感时刻高调宣布进行亚临界核试验,其威慑意图显而易见。而随之而来的核试验、地下核试验、亚临界核试验等概念也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兴趣。

  什么是亚临界核试验

  所谓亚临界核试验,是研究核武器所使用的裂变材料在高能炸药或其他方式冲击(或爆轰)下的物理、化学行为,试验中所用的武器及钚、高浓缩铀等核材料的数量以不发生自持链式反应为限,也就是说核材料在试验过程中始终没有达到临界反应,不释放核能量。由于亚临界核试验不会导致核爆炸,因此不易被外界察觉,也不会造成破坏性污染,但通过亚临界核试验,可以评定核弹头某些安全性和可靠性,还可以验证模拟核试验的结果。亚临界核试验对计算机技术要求较高,目前只有美俄英法等国家拥有这种能力。

  核试验主要有两种方式

  对于非核国家或核武器技术不够先进的国家来说,真正引发核爆炸的核试验往往是检验其核武器成功与否的必要途径。根据俄罗斯原子能署几名核专家编撰的《全球核试验目录》一书显示,截止到1998年5月底为止,全世界总共进行了2058次核试爆,其中美国进行了1032次,苏联(俄罗斯)进行了715次,法国进行了210次,英国进行了45次,中国45次,印度5次,巴基斯坦6次。

  按照试验方式区分,核试验主要分为大气层核试验、地下核试验、高空核试验和水下核试验。其中后两项试验方式只有美国和苏联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进行过,大多数核国家的试验以前两种方式进行。

  大气层核试验是指爆心在海平面以上不足3万米的空中或地(水)面的核试验。通常是用飞机或气球把核装置带到空中,或把它放在高塔上进行爆炸,并在爆炸场四周设置各种建筑物测量爆炸效应。爆炸能量几乎都转化为冲击波和光辐射。这是最早被采用的一种核试验方式,其优点是便于实施,能观测研究核爆炸景象,并及时回收核爆炸产物及测量记录仪器,但不便于在近距离进行射线物理测量,也不利于保守武器设计的秘密。为了确保安全,大气层核试验一般应有确保试验安全的场地和适宜的气象条件。由于大气层核试验造成的放射性污染比较严重,后来,核国家逐步采用更加安全的地下核试验方式。

  爆心在地面以下一定深度的试验即为地下核试验,按爆炸深度不同可分为浅层地下核试验和深层地下核试验。浅层地下核试验地面形成弹坑,有大量放射性物质逸出;深层地下核试验,常称为封闭式地下核试验,只有少量放射性物质逸出,各国通常多采用封闭式地下核试验。这种试验方式有利于物理诊断,可模拟某些高空环境研究高空核爆炸效应,放射性物质几乎全部封闭于地下,有利于核试验中的安全和保密。同时核试验场的规模比较小,便于组织实施。但这种核试验的工程量大,周期长,不便于进行百万吨梯恩梯当量级的试验。地下核试验有平洞和竖井两种主要方式。前者利用地形,开掘一条特殊设计的长坑道,在坑道内放置核爆炸装置和各种探测器,按照特殊的方案回填堵塞之后,实施核爆炸。后者将核装置和各种探测器一起吊置于大口径竖井底部,回填后实施核爆炸。竖井核试验不受地形限制,但钻井、建井、吊装直至回填堵塞、爆后取样,都需要一套规范化的工程程序和特殊设备,难度较平洞核试验大。

  美国亚临界核试验动机不纯

  一般来说,核试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保证核武器达到设计要求,需要进行研制性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改进设计。二是检验库存核武器的安全和可靠性。

  一些媒体担心,虽然亚临界核试验所释放的核能很小,但它始终是为核武器的研究和发展服务的。而且,由于目前的亚临界试验都在地下,透明度很低,人们很难判定是亚临界试验还是小威力核试验,更难判别试验目的是检验核材料还是发展新型核武器。自1997年起,美国政府以维持核武器性能为由开始进行亚临界核试验。但最近,美政府启动了“可依赖的替代性弹头”项目的研发。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该项目不仅仅是升级现有的核武器系统,更着眼于设计新的核武器。根据美政府刚刚制订的核蓝图,美国希望在2022年前,达到每年生产125件新型核武器的能力。因而不排除美国的亚临界核试验具有研制新型核武器的目的。▲

本报特约记者 章名岂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