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巧手微塑飘然出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2日08:29 大洋网-广州日报

  

巧手微塑飘然出尘
排排站的小山公,与旁边的火柴盒一比较就可见其小。
巧手微塑飘然出尘
巧手微塑飘然出尘
当年冼艳芬在大榕树下的留影。
巧手微塑飘然出尘
精彩的《小鸟天堂》。
巧手微塑飘然出尘
冼艳芬与先生在联合创作。
巧手微塑飘然出尘

  百姓故事

  文/江粤军

  洪甘棠

  黄悦

  图/倪黎祥

  曹景荣

  那曾经是石湾公仔历史上一个久远而令人将信将疑的传说——一个火柴盒里装进上百个形态各异、面目清晰可辨的山公,却在冼艳芬的手中变成了令人惊叹的现实。

  就在这一天,我走进了冼艳芬的家。眼前,白炽灯的强光下,渔樵耕读、诗酒琴棋种种传统而又超越传统的山公人物排排立于火柴盒中,栩栩如生而又弱不禁风。

  一排十几个,一层可放5排,一盒可放3层,我正念念叨叨地又数又算,拿着镊子、一直埋头整理着山公的冼艳芬抬起了头,婉约一笑,声音柔柔地说:“一般能装150个到两百个吧。”这才看清了她的脸——淡雅素净,明眸似水,难怪她手下的山公,古意盎然,飘飘有出尘意。

  锦心慧眼炼出

  《千手观音》

  一个温柔的女子,却常常有着她自己坚决的喜好,冼艳芬之与微塑结缘,便是如此。

  父母亲在佛山美术陶瓷厂工作,1972年初中毕业后,冼艳芬也顺理成章地进入了美陶厂,成为一名工人。从灌浆、修胚等基本技术学起,到仿制出第一件欧乾大师的鸟类作品,冼艳芬便满心欢喜地爱上了陶塑这个行业。因为潜质好,后来参加工人美术班的学习,大大激发起了她的创作天分,自己烧制出了具有漫画味道的小象,拿到厂里小卖部出售,竟很受外国客人的喜欢。

  1978年,厂里着力发展山公人物,已经退休的苏茨师傅又回到厂里带徒弟,冼艳芬第一个就跑去向她拜师,开始学做一寸两寸大小的山公。

  “一直以来,知道苏老师的人很少,可她做山公的手艺,确实了得。”如今,苏茨老师已经去世20多年了,但在冼艳芬的记忆里,那些跟随她的日子恍然眼前。

  师傅让她先打基础,做好人物的面部表情和手。厂里的老师傅们都爱看粤剧,对戏里的人物一举手一投足观察得特别仔细,冼艳芬这才知道,原来他们是在学习揣摩山公的造型。因为山公从衣着打扮到神态,都离现实生活很远了。

  家里恰好有一台18寸的黑白电视,那时节正放着香港的古装电视剧《长平公主》、《大内群英》,每天晚上,冼艳芬总是准时地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后来,附近农村的生产队祠堂有了公家的彩色电视机,观看效果更好,冼艳芬又不辞辛苦地拉着妹妹一起去看;其他工厂过年过节若是请到了粤剧团表演,冼艳芬也总是让朋友帮忙搞几张票……别人看的是热闹,冼艳芬则在那水袖纷飞、眉眼张望中寻找门道,将古装人物的一颦一笑、衣纹褶皱都深深印刻在脑海里,回到家,坐到工作台前,开始心无旁骛地做起山公。坚实的基础,让她后来创作的人物,衣袂之飘荡、神情之潇洒,令人过目难忘。

  晚上的另一项必修课,是做山公的手,多则上百个,少则几十个。以至于1994年,冼艳芬创作《千手观音》时,那1180只手,几乎每只都不同。“一只手就是一种语言,一种慈悲,所以我希望每只手都有自己的姿态。”

  当我面对着实物的《千手观音》,久久地被它的细腻精彩所震撼时,冼艳芬又轻描淡写地告诉我,这是第三件作品了。第一件烧制的时候因为温度等原因开裂了,半年的心血就白费了;第二件在香港展出时就被买走了;后来才又做了这一件。

  这要怎样的心境呀?

  “心定手定,是做好山公的必要条件。”冼艳芬又是微微一笑。

  也许当年便是她的这种淡然和定力,让苏茨老师毫无保留地将技艺传授给了她。

  微塑,冼艳芬早就从资料上、从人们的口耳相传上,了解得多了,但从没有见过,心下十分向往。那一天,她又去拜访苏老师,说出了自己的好奇。苏老师爽快地做了几个给她看。要领很快便掌握了,但对于泥的敏感,却是日后慢慢体验出来的。“一小点泥巴,很容易就干了,所以造型要更迅速更准确,到最后,就是靠着心在做,而不是手在做了。”

  “小鸟天堂”见证

  神仙眷侣

  微型的山公是冼艳芬的拿手好戏,而早在1980年的佛山陶瓷四新产品展上,她还以独树一帜的《古榕新歌》获得了一等奖,1983年,又以《小鸟天堂》夺得了“广东省青年智慧杯”大赛三等奖。

  “一直很喜欢大自然,所以也很爱做一些动物公仔,还希望能将树木融汇到创作中,尤其是南方常见的榕树,叶茂根美。在这方面,他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原来,连理的大树,还见证了冼艳芬与先生钟汝荣相知相惜之情。

  小学同校,中学同班,又一并走上陶瓷业的道路。当钟汝荣听说冼艳芬很想亲眼看看“小鸟天堂”时,马上联系了在新会的朋友。三个人划着小船来到小岛跟前,那层层叠叠如帐幔般铺垂下来的树根,马上把冼艳芬给迷住了。“就像现在看科幻片一样。”

  忍不住,他们舍舟登岸。一踩上大树桩,无数鸟儿便扑棱着翅膀盘旋起来,更加眩目了。就在他们抬头仰望之时,管理人员开着电动船突突地到了身边,警告他们不能上岛,伸手还要扣住相机。好在他们有备而来,拿出了一沓单位开的证明。

  但最后还是老老实实地退回到船上写生。

  此后的几天,三个人就一直泡在“小鸟天堂”周围,摄影、画画,不肯离开。“中午退潮时分,所有根须都裸露出来了,那是以后再也难得遇见的景致了。”

  浪漫的“单车之旅”,让冼艳芬与钟汝荣的生活过得如神仙眷侣。只要有空,两人就骑着自行车去寻找好看的树木。那一次去高明富湾,早晨一早出发,走小路趟小河,中午才到,拍完照写完生,已是傍晚时分。还走错了路,已经赶不上渡轮了,是好心的农民帮他们从对岸叫来了船。

  多少朴实的往事,串成了两个人共同的美好回忆。及至现在,有了小汽车了,每回两人外出,看到了美丽的树,依然会停下来赏玩一番。

  后来,两人不仅在艺术上互相支持,也一起合作。气势磅礴的《万佛朝宗》,构思出于钟汝荣,当中的三位肃穆庄重的大佛,也由善于造型的钟汝荣完成的;其余上万个小佛,则由冼艳芬微塑而成。这集合了浮雕、贴塑、镂空等传统和现代手法的大制作,称得上是手艺上的珠联璧合。

  但在钟汝荣的眼里,冼艳芬更是一位好妻子:“一直,她都站在我的身后,把家里所有的活都包了,孩子的学习生活也都是她操心。”

  去年,冼艳芬报名参加了广东省陶艺大师评选,材料已经准备齐全了。在评选前三天,钟汝荣突然接到通知任评委。为了不影响丈夫开展工作,冼艳芬立即撤回了材料,退出评选。问她是否感到遗憾,冼艳芬的眉宇间没有一丝一毫的为难:“这没什么啊。”

  那一瞬间,她的恬静让我领悟到了幸福的真谛。

  老广州

  江铁军

  维多利亚馆藏水彩画中的

  广州风情

  御龙舟

  古代帝王们行走水路时一般都要乘龙舟。如《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最早的御龙舟图像,是长沙城东楚墓出土的战国时一张男子御龙舟帛画。大文豪郭沫若《人物御龙舟画帛》诗道:“仿佛三闾再世,企翘孤鹤相从。陆离长剑握拳中,切云之冠高耸。”《隋书·炀帝纪》载:隋大业元年,隋炀帝命人往江南采木造成龙舟凤舸、黄龙赤艇楼船万艘,“上御龙舟,幸江都。”据载,此御龙舟四重,高45尺,阔50尺,长200尺。上重有正殿、内殿、朝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中二重住美女妃嫔,有120间房,饰以金玉沉檀;下重是内侍住所。皇后乘翔螭舟,另有浮景9艘以及后宫、诸王、公主百宫、僧尼道人、殿脚女、挽船士等,舳橹相接二百里,照耀川陆,骑兵翼两岸而行,旌旗蔽野,极尽奢华。有资料记载,隋朝在建造特大型的龙舟时,已广泛应用钉接榫合的工艺技术,用铁钉取代了木钉、竹钉,使榫接更加牢固。北宋初,更有吴越王向宋帝“献龙舟……上为宫室层楼,设御榻,以备游幸。”南宋画院侍诏李嵩画的“大龙舟”,就是皇帝乘坐的,舟上楼阁巍峨,舟身精雕细镂,彩绘金饰,气象非凡。清康熙皇帝回銮巡视江宁(今南京),坐着御龙舟出石城门,数十万民众夹岸持香呼送,其文武大小臣工绅衿全部穿着公服分班跪送。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更是人人耳熟能详。晚清时,皇帝忙于国是无暇到岭南,珠江上难得见到御龙舟的影儿。现存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的晚清广州水彩画《御龙舟》,虽然没有把皇帝乘船出巡的阵势描画出来,也算是把百多年前皇帝坐的龙船摆在面前,使我们一睹其形,开了眼界。

  (感谢广州艺博院和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的大力支持)

  策划 赵洁

  广州风情版近期开始推出“独具特色的手艺人”、“广州,普通人,身边事”系列,欢迎各界人士报料。电话:81854952电子邮箱:fkb@gzdaily.com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