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聚焦长三角]西递:村民不能擅自整修古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2日09:05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9月2日电(记者许群、王立武、潘君耀) 2000年11月30日,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安徽黟县的西递和宏村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行走在皖南,星罗棋布的古村落随处可见。有人曾说,这些古建筑之所以能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主要是因为当地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农民无力更新住宅。但记者通过前不久对西递等古村落的走访,发现这与当地政府和老百姓保护文化遗产的努力分不开。

  位于黄山脚下的西递有着950年的历史,面积近13公顷,现有十四世纪到十九世纪的祠堂3幢、牌楼1座、古民居224幢。西递曾因徽商而兴盛一时,但随着徽商的衰落,西递成了黟县有名的贫困村。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西递村民开始摸索着利用“祖宗遗产”办起了旅游。随着知名度不断提高,西递以其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和徽文化底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眼看着旅游越来越成气候,村里有的农户开始破墙打门洞、开窗户设摊位,接二连三地改造搭建,旅游管理和古民居保护一时处于无序状态。

  对此,黟县政府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村民自觉保护古文物,另一方面依法管理,打击破坏文物的现象。村里有位妇女不经审批,擅自改变古宅结构,破墙开店,造成明清古建筑的损坏。对此,有关部门以破坏文物罪予以起诉,这名妇女被判刑3年。

  “擅自整修祖产也犯法”,这件事在西递引起了震动,等于给村民们上了一堂保护文物的法制教育课。于是,村民们自觉参与制定了《西递镇保护与发展规划》和《西递新区总体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和建设方案。通过规划的实施,以争取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建设世界级的旅游胜地,探索一条“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旅游经济发展之路。

  旅游业的兴起,反过来给古村落的保护提供了一个机会。大批外来游客的涌入,不仅使村民们在致富的同时真正认识到古屋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旅游收入的增加,也使政府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古屋的修缮和环境的整治。

  黟县政府还按照旅游线路和古宅年份、价值,每年给古宅居民一定的补贴。记者在一胡姓居民家里了解到,老两口仅这项补贴每年就拿到3000多元。

  农民们从保护文物中受益,保护的意识也不断增强。特别是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西递的老百姓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更强了。如今游客走入这个古村落,到处可见提醒你珍惜文物的标志。

  去年,到西递的中外游客达5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1500万元,综合效益达1.6亿元。旅游业的发展,牵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使西递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98元,是黟县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