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鲁迅文艺奖 七年重开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2日09:16 南方日报

  广东省文艺类综合最高奖昨颁发

  鲁迅文艺奖七年重开奖

  昨天,备受瞩目的第七届广东鲁迅文学艺术奖举行了颁奖典礼。此届鲁迅文艺奖分文学、艺术两大类,由省作协、省文联分别评审,经过规范严密而不失人性化的程序,共评

出文学类获奖作品35个,艺术类获奖作品63个,特别奖2个。作为广东省省一级常设奖和广东省文艺类的综合最高奖,其获奖作品代表了近年来我省文艺创作的最高水平。

  为详细了解评奖始末和100个奖项的诞生过程,记者采访了省作协、省文联的有关负责人。

  评奖原因:为何恢复鲁迅文艺奖

  全国有不少省市设有鲁迅文艺奖,如天津、浙江等,但广东是最早设立鲁迅文艺奖的省份。1981年底,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广东省鲁迅文艺奖,1983年举办了第一届。1999年广东举办第六届鲁迅文艺奖之后,因故停办了近7年。之前的6届广东鲁迅文艺奖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文艺的繁荣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不少获奖作品之后在全国性奖项中大放异彩。比如刘斯奋的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先是在广东获得鲁迅文艺奖,之后又一举获得了全国长篇小说最高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可以说,广东鲁迅文艺奖在全国文艺界已经积累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近年来,省文联和省作协一直在争取恢复这个奖项。省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第七届鲁迅文艺奖终评副主任陈中秋认为,鲁迅文艺奖是广东省唯一的省级规格的综合类文艺大奖,如果没有这个奖项,就等于失去了对全省文艺创作检验和总结的一个手段。他说:“评奖是指挥棒,有导向作用。恢复这个奖项,就能从总体上对全省的文艺创作进行激励和引导。”

  评价标准:增加群众和市场考量

  2003年12月,省委办公厅专门发出了《关于确认鲁迅文艺奖为广东省文学艺术类常设奖项问题的复函》。复函针对新时期文艺创作的特点专门增加了一句话:“评奖的数量和办法要改进,增加接受群众和市场检验的分量。”在本届鲁迅文艺奖作品征集的通知中也有这样的要求:参评作品必须在全省范围内有较大影响,在群众中有良好声誉。

  由于停办多年,第七届鲁迅文艺奖征集的作品范围囊括了1999年至2004年6年间文学、艺术13个门类的作品。陈中秋说:“评奖的难度很大。近年整个广东文艺界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在全国甚至国际上都频频展露峥嵘。而评奖的数额实在有限,所以无法将所有优秀作品都尽收其中。”

  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第七届鲁迅文艺奖文学奖终评委员会主任廖红球则表示,本次评奖很大一个特点,就是注重“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获奖作品都是在市场中反响较好的。陈中秋也说:“艺术作品的好坏需要时间的检验。此届评奖的时间跨度大,很多作品都经历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沉淀,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检验作品的良好视角。”

  评奖程序:“人性”与“刚性”并重

  陈中秋和廖红球都表示,此届评奖过程为了防止出现“遗珠之憾”,充分发挥了评奖的人性化。特别是在终评环节,总评委可以提出初评中没有提到的作品。比如,有一位总评委提出了广播剧的问题。原本广播剧不在12个颁奖的艺术门类之中,但是总评委们考虑到“广播剧正面临消亡的困境,鲁迅文艺奖有必要对这个艺术形式进行鼓励”。并且,评委们一致认为深圳市宝安区广播电台的广播剧《小米》具备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因此,专门从电视类的获奖名额中划出一个名额给了这部广播剧作品。

  除了小部分作品各位评委取得一致意见以外,评奖过程严格规范、不徇私情,一切由投票结果说了算,体现了评选程序“刚性”的公平与公正。据一位终评委介绍,按照原计划,电影类获奖名额本来有5个,但在终评过程中,只有4部作品达到了投票半数通过的标准,所以只有4部电影获奖;在文学类作品评奖中,更是所有的门类都没有达到指标限定的数量。

  同时,自第四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开始,所有获奖作品都不再分一、二、三等奖。此次也没有分等次,公布颁奖结果时排名的先后顺序是按照得票数量多少排序。

  本届鲁迅文艺奖还设置了两个特别奖,一位是感动中国大地亿万人的歌手丛飞,一位是为粤剧事业辛勤奉献50余载的湛江艺术家孔雀屏。这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此次评奖的“人性化”。

  作者特点:中青年艺术家露头角

  参与艺术类评奖的终评委之一、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张小军认为,此次评奖挖掘出不少颇具实力的中青年艺术家。比如,摄影类作品获奖的大多是中青年艺术家。张小军说:“一批中青年艺术家在此次评奖中崭露头角。但是,获奖的中青年艺术家们也应当看到,在某些艺术领域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由于之前已经获过此类奖项,或者因担任评委不能参赛,或者考虑到让给后辈等方面原因,没有参加这次评奖。”

  张小军介绍说:“在鼓励年轻有为的中青年艺术家的同时,我们也没有忽视老艺术家。比如老书法家莫仲予、连登,比如粤语相声大师黄俊英。他们在自己领域里的杰出成就,是需要后辈加倍努力追赶的。”

  一些理念新颖的创意文化也在鼓励范围内,比如此次美术类的获奖作品之一是广州美术学院集美设计工程公司SD艺术设计中心设计的《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整体设计》。奖励一个集体的创意设计,这在之前的鲁迅文艺奖中还从未有过。

  题材分析:本土题材作品受青睐

  在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反映广东的作品占了绝大多数。长篇小说得票最高的陈国凯的《大风起兮》,就是用恣肆笔墨展现了特区改革开放的宏大画面;中短篇小说第一名得主曹征路的《那儿》是以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为素材。其他如金敬迈的报告文学,刘虹、谢湘南的诗歌,都与广东这片热土有着不可切割的关系。

  廖红球介绍,比较鲜明地反映广东生活,具有岭南特色,正是这次获奖的标准之一。反映广东改革开放、反映广东生活的作品,对评委确实更具有吸引力。“这次就有一部反映广东某个城市改革开放的报告文学,是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评委主任方健宏看了都说好的作品。最后因一票之差,很遗憾没有获奖。这种本地作家写本土的作品,是本次评奖的一个特色。”

  评委访谈

  省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陈中秋谈获奖作品

  感受真善美的伟大力量

  实现对文艺全面引导

  记者:此次时隔7年重新颁发鲁迅文艺奖,您觉得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陈中秋:这次恢复鲁迅文艺奖,是对新世纪之初广东文艺界发展和成就进行的一次回顾和审视,有助于推进全省的文艺繁荣。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文艺界产生了新的特点:越来越多的文艺家由“单位人”变身“社会人”。所以,我们更有必要通过设置这样一个省级最高文艺奖项,实现对文艺家和文艺作品的全面引导。

  感受真善美伟大力量

  记者:从1999年到2004年,6年的时间跨度,获奖的文艺作品中是否体现出一些新的时代特色?

  陈中秋:是的。这些获奖作品无疑代表了当今广东文学艺术的最高水准,获奖作品中13个艺术门类的作品都具备较强的时代特色,在较高程度上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比如文学类获奖作品较好地反映了广东省近年来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和成就;电视获奖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云淡天高》在新世纪延续了“广派”电视剧的辉煌;摄影获奖作品均为国际或全国影展金奖作品,再现广东摄影在全国“十连冠”的风采;曲艺获奖作品告诉人们为什么“广东曲艺无淡季”;杂技获奖作品《肩上芭蕾》是真正创新意义上的开山之作;书法获奖作品中的楷、行、草各体书法均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力;美术作品集中展现了“美术大省”的风采;文艺批评获奖作品则撷取了新世纪广东文艺评论的精品。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获奖作品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戏剧、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作品,都旗帜鲜明地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艺术家们通过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展示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将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融入其中。观众和读者们可以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真、善、美的伟大力量,感受到作品教育人、鼓舞人的艺术力量。

  忠实地记录历史变迁

  记者:那是否也折射出新时期的广东精神?

  陈中秋:当然。获奖作品题材、主题、风格多元化,既体现了催人奋进的时代精神,又展现了民族风格、岭南特色的艺术感染力,并且充分体现出广东文艺关注现实生活、直面社会人生的优良传统。比如芭蕾舞剧《梅兰芳》展示了中国气派的芭蕾;美术设计《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整体设计》在现代设计艺术中体现了中国风格的魅力;歌曲《我的爸和妈》展示出广东一名平凡文艺工作者丛飞的无私大爱;民间文艺的获奖作品更是从多方面展现出岭南文化和岭南艺术的特色。

  可以说,这些获奖作品都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作无病呻吟,忠实地记录历史变迁的轨迹,热情地对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伟大事业加以“诗情画意”的描绘和表现,深情地对百姓的疾苦和人民的心声给予反映和传递。

  推动艺术家走向市场

  记者:回顾本届鲁迅文艺奖的评奖过程,是否会对省文联今后的工作产生一些启发?

  陈中秋:通过这次评选,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社会主义文艺的精神力量和经济力量都大有潜力可挖。省文联应该帮助艺术家们打通文化产业的通道。评奖并不意味着终结,未来我们要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包装和推广,鼓励一批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更多更好的艺术家和作品走向市场,让艺术家们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蒲荔子见习记者李培实习生邓仲谋

  图:

  获奖作品:谢墨摄影《暗香》

  获奖作品:省话剧院话剧《十三行商人》。刘力勤摄

  获奖作品:珠影出品的电影《漂亮妈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