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只争朝夕育桃李 青海师大建校五十周年之回顾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2日09:17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编者按:2006年9月6日,青海师范大学迎来50华诞。

  50年来,学校立足青海,面向西部,放眼全国,培育了众多人才,被誉为“青海教师的摇篮”。从青海师范大学毕业的学子,遍及我省的城市、乡村、牧区乃至全国各地,他们战斗在各条战线,挥洒着智慧和汗水,为促进各地特别是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回顾和总结青海师范大学走过的光辉历程,本报从今日起陆续推出青海师范大

学建校五十周年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引 子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

  时间,是一条无形流动的河。除了回顾,我们无法让它停止或重复。通过回顾,我们才能发现岁月的长河中所洒下的汗水,经历的追求和奋争……

  到2006年9月6日,青海师范大学已经走过50年的路程。

  回顾这所大学走过的半个世纪的峥嵘岁月,每一个和这所大学有关系的人,都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是的,现已年近八旬的退休老教授张成材的亲身经历,就很好地印证了这所大学的历史———

  1958年,他怀揣着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研究班的毕业证书来到青海。到青海师专报到后,住在原实验中学(也叫一中,今湟川中学)。当时,全校只有八个教室,西边有三排平房是教工宿舍和办公室。

  十年文革中,这所学校同样经历了一场浩劫。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青海师大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党的重视教育的政策指引下,在几代师大人艰苦创业、努力奋斗下,青海师大的面貌从根本上得到了改观,教师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但有本科生、研究生、成人教育、民族教育,还有留学生,成了享誉青藏高原和国内的有名大学。谈到这些变化,张成材感概不已。

  立足青海 面向全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青海师范大学创建于1956年,初名青海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扩建为青海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青海师范大学。

  学校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以职前职后师范教育为主,以本科教育为重点,有研究生教育、非师范教育、留学生教育和藏汉双语理科教师教育的办学格局。1994年被西部五省(区)藏族教育协作领导小组确定为藏汉双语理科师资培养重点院校。学校还是全国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试点院校之一、全国汉语言水平测试(HSK)主考单位、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青海省主节点院校。

  面对这样一所已初步形成较大规模的院校,师范大学党委班子认为这与起初的办学思想密不可分。

  是的,5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立足青海,面向西部,放眼全国。2003年,学校在总结以往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又丰富和完善了学校的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并重,兼有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立足青海,面向全国,培养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和其他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逐步成为文理为主,多学科并举,具有教师教育特色、高原地域特色,国内有影响的教学型大学。这一定位既保持了原有师范教育特色,又逐步以"师范院校"这个框框里走了出来逐步成为文理为主,多学科并举,具有教师教育特色、高原地域特色,国内有影响的教学型大学。

  随着办学定位的确立,也行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思路--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为目的,强化质量意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突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大力加强学术研究,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完善学术梯队结构;专业调整为切入点,改造传统专业,发展新兴专业,提升特色专业;以自动办学为依托,开放教育资源,加强对外交流与交往,拓宽办学渠道;以改革为动力,求实创新,加强管理,优化环境,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道路。这一办学思路,既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又体现了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思想

  紧紧抓住教学工作的"牛鼻子"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抓好教学工作,就抓住了学校工作的"牛鼻子",这对地方高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形成全校上下共同重视教学工作的良好氛围,学校在推进、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始终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并强化教育质量意识。多年来,校党委在考虑学校全盘工作时,总是优先安排教学工作;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时,总是优先考虑为教学一线服务;在引进人才时,总是优先满足教学单位的师资需求;在增加办学投入时,总是优先考虑教学需要,把主要财力放在教学上;在制定分配政策时,着力向教学一线倾斜,不断加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主要是紧紧围绕本科教学,努力做到安排工作优先,服务优先、补充师资优先、资金投入优先、利益分配优先。特别在2000年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事制度改革,二是分配制度改革。通过改革,逐渐改变管理人员和教学、科研人员比例,编制向教学第一线倾斜,努力将管理人员编制控制在全校总编制的15%以内;深化了校内津贴改革,制定了引进人才的政策,从待遇、事业、感情上留住现有人才,吸引外来人才;打破分配中的"平均、平衡"思想,严格按照工作质量、贡献大小拉开收入差距,建立了有效激励机制。有效地吸引了人才回流,稳定了教师队伍,促进了教学。

  总之,校党委一贯重视本科教学,始终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坚持党政一把手抓教学工作不动摇,坚持教学质量第一不动摇,坚持干部考核教学业绩一票否决制不动摇。校党委还坚持以科研促教学,积极承担国家及省内科研项目,其中一项国家863高科技项目"汉藏科技机器翻译系统"通过国家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青藏高原地理生态环境研究、高原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藏汉英平台及电子词典开发、图论研究、民族教育、心理研究、区域文化及中国古代史研究等有地方特色的科研领域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

  一流的成绩来自一流的管理

  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是保证教学工作高水准运行的基础之一。校党委始终确立科学的教学管理理念,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按照"管理方式,重在改革,管理队伍,重在建设"的基本工作思路,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为有一支合理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学校重视管理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通过竞聘教学管理领导岗位等措施,配备了高职称、高学历、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增强了管理队伍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不断出台了一批调动高层次管理人员积极性的新规定、新办法,有效地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在教学过程中,管理队伍起着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关系的作用。对此,主管教学领导经常到基层检查教学工作,及时解决教师的困难;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积极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组织督导进行听课、检查,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召集学生代表座谈会,并通过考试成绩分析教学质量,掌握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和水平,及时反馈,努力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人文环境,体现了"一切为教学服务"的管理理念。在工作中,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各项教学管理及其改革研究,其中《培养藏汉双语理科师资教学实践与教材建设》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青海高校体育与健康课教程》、《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获得青海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管理及其改革研究的直接运用于教学管理,对教学工作取得重大成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营造浓浓文化氛围

  漫步青海师大的校园,现代化高楼林立,鸟语花香醉人,文明气息扑面。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更好地适应教学、科研学校各项事业发展需要,学校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合理规划、全面整改,随着投入的不断加大和全力建设,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为改善办学条件,投资近5000多万元建成了总面积23681㎡的文科教学楼,解决了学校适度扩大招生后校舍不足的矛盾,同时也为学校多媒体、网络等高科技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建设和改造空间。理科教学楼、艺术楼、数字化教学楼等教学等教学也相继完善,使学校整体办学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还实施了图书馆维修改造工程,使图书藏、借、阅一体化成为现实;通过对体育场馆设施的大力维修改造和三个校区公修体育场建设,使学体育场所的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满足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本着以植物建园为主,适当设计园林小品,提高园林的花园化、艺术化和校园的文化氛围,进而提高绿地和环境质量的工作方针,依据青海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开展了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实现了校园的园林化、花园化。各种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女子篮球队更是国内大学生体坛的一支劲旅,这些,营造了浓浓的校园文化氛围,无疑也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工作。学校曾先后获得 "省级精神文明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 "全国社会实践优秀集体"、"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国家体育锻炼达标先进集体"、 "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先进集体"、市级"文明单位标兵"、"花园式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辛勤耕耘采百花,只争朝夕育桃李。愿青海师范大学借50年校庆的东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努力谱写培育人才的新篇章。 (作者 河 平 韩 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