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重温"老三篇"未尝不可(缪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2日09:59 东方网

  据新华社报道,河南省郑州市的某一所小学要求学生人人都要学习“老三篇”,由此引起了包括众多媒体在内的广泛议论,有赞同者,也有持有异议者,这本也算正常。但有人却对小学生读“老三篇”颇为感冒,竟称之为荒唐。这个说法笔者是绝对不能苟同的。

  相信如今四五十岁以上的大多数中老年人都还记得“老三篇”这个专有名词的由来。“老三篇”这个专有名词的发明应该说来自于群众。四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先后在1939

年、1944年和1945年写下的《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和《愚公移山》三篇著作被当时的群众称之为“老三篇”。在当时,“老三篇”可是全国人民人人学之、诵之并努力地身体力行之的。笔者当年还是小学生,即能将“老三篇”反复诵读,直至一字不漏地背下来。这在当时可绝对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而是非常平常、不值得夸耀的。在当时,几乎每一个稍有文化的群众都能做到熟读和背诵“老三篇”。

  笔者重提学习“老三篇”的往事,并无津津乐道于当年在群众性学习理论原著活动中的那种“大呼隆”的做法。但应该充分肯定的是,“老三篇”本身确实是毛泽东同志著作中的精华之作,是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老三篇”文字朴实无华,说理深刻犀利。笔者近日重温了一下“老三篇”,可以说百感交集,倍觉亲切。由衷地感到:“老三篇”里所高扬和倡导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品格”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愚公移山意志”和当今我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可谓一脉相承、相映生辉。时间的推移,并未使“老三篇”显得过时。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老三篇”都将教育、激励和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张云泉、宋鱼水、丛飞等以他们的崇高品质和动人事迹模范地实践和诠释了“老三篇”精神。应该说,学习“老三篇”对于我们今天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大有益”的!

  众所周知,在那个动乱年代,林彪、“四人帮”一伙出于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将群众性的学习毛泽东同志著作的活动一味地异化和“庸俗化”,其恶果直到今天尚未消除殆尽。不是吗,如今的年轻人对包括“老三篇”在内的毛泽东同志著作到底学了多少,是很可以打上个问号的。大学生在校还上“毛概”课(即毛泽东思想概论),但似乎老师也并不要求学生读毛泽东同志的原著。而理论学习不读原著,只能是不求甚解地学一点皮毛而已。

  还必须指出,毛泽东同志著作尤其是《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紧密结合所产生的结晶,浓缩地反映了我们党艰苦奋斗直至取得全国胜利的光辉党史;其中的“老三篇”和《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等著作,集中地概括和展示了我们党的理论精华。再说,仅仅是了解《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中提到的众多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对于今天的年轻人准确地学习和了解党史,学习和了解中国革命史,也是很有帮助的。

  当我们听到有的年轻党员在看电影《张思德》之前居然连张思德是怎样的一个人都不知道时;当我们看到今天的一些独生子女理所当然地以为他(她)应该享受安逸的生活而无须为他人付出些什么时;当我们看到竟有这样的大学生理直气壮地频频写信催着一生勤俭的孤寡老人替他把学费交清时;当我们看到公交车上一位身患癌症的古稀老人再三恳求让个座位,而车上的年轻人心安理得地坐在座位视而不见时;让年轻人、让孩子们和我们自己学习或重温一下“老三篇”难道不应该或不需要吗?我看,“老三篇”或者说“老三篇”精神的归来和重新发扬光大,是到了时候了!

  为什么当我们批判或否定某些历史上的荒谬做法的时候,老是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一些“把洗澡水和婴儿一起倒掉”的错误。这也是颇可让我们深思一番的。


作者:缪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