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书呆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2日11:01 长沙晚报

  我将书呆子形象特征一分为二,自然另有用意。比如已故大数学家陈景润先生,虽然经常被人说成书呆子,但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显然不能归为一类。抬举孔乙己倒也罢了,贬低陈景润先生,会让我浑身不自在,觉得作孽。

  首先我想探讨的,不是何谓“书呆子”,而是中国人为什么特别擅长将读书人称为“书呆子”,所以这不是针对某一个人的性格,而是试图探讨一种民族性。据我所知,西方

人对自己民族的读书郎,通常礼敬有加,好像并没有“书呆子”一说。照中国的标准,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实在是够呆的了,为了满足自己对知识的渴望,不惜与魔鬼打赌。但是,他仍然没有被人称为“书呆子”,相反,人们总是愿意从所谓“旺盛的哥特式气质”去理解他的行为。若暂时撇开来自“迂腐”者的影像骚扰,我想说,读书人并非中国独有,动辄视读书人为“书呆子”,才是我们的民族特色。所以,研究何为“书呆子”很可能是个伪问题,探讨中国人为什么特别喜欢称读书人为“书呆子”,倒不乏实际意义。

  本人即经常被指责为“书呆子”。我承认自己在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两方面都有很大不足,既然不足,自然就有点呆。但若将这点“呆”归结为读书太多,我显然不能同意。首先,我读书还很不够,远远没到书虫的地步;其次,我坚持认为,真正的读书人,不可能把自己弄呆,“读书使人明智”,这是英国随笔大师培根的话,中国人缺的就是这类格言,不缺的当然就是“颜如玉”、“黄金屋”、“千钟粟”之类破玩意儿。

  仔细想想,中国之所以会产生“书呆子”问题,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也有别的原因。我们目前的现状是,可以按是否读书把中国人分为两类,一类是经常读书的,一类是从不读书的。与欧美国家比较,我们民间存在一个庞大的反读书群体。我们的民族意识中缺乏这样一种信念:读书不是知识分子的权利,读书是每位现代公民的基础义务,普通人与知识分子在读书上的区别,只在于读多读少,如何阅读,而非要么就当知识分子,要么就基本放弃阅读。根据我本人的生活经历,我发现甚至贵为大学师长的,现在不读书的风气也甚为风行。在中国,读书总是与可见的功利联系在一起,历史上是科举取士,现当代则是高考职称,纯粹为乐趣而阅读,为丰富自己心灵生活而阅读,坦率地说在中国并不存在,至少作为一个群体,它不存在。我好多次脸红地发现,在列车车厢里,那位惟一的读书人,往往就是一个洋人。中国人在车厢里干什么呢?谁都知道,他们在打牌,在嗑瓜子,在聊天,或把臭脚片子搁在对座上打盹。如果有人阅读的话,多半在看证券或体育报。而动辄说别人“书呆子”的,正是这帮家伙。

  如此恶劣的求知环境,读书人被称为“书呆子”,也就逃无可逃了。庞大的反读书群体,由于无法理解、拒绝想像阅读对于提升个体修养、增加文明素质、丰富私人生活的积极意义,所以只能想当然地将读书人一概视为“书呆子”。将读书人视为“书呆子”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使自己的大老粗身份得到某种捍卫。

  在我看来,即使如陈景润之类行为怪诞的数学家,也不能被视为“书呆子”。读书、研究达到一定阶段,会使某些人产生一种飞翔感,会使他自然而然地选择远离现实生活,直接在精神领域翱翔。在这种情况下,爱因斯坦有可能忘记自家的门牌号码,浮士德也会选择与魔鬼打赌。西方的大量普通人,当然也和你我一样,不具备此种直接在精神领域过日子的能耐,但是和你我不一样的是,他们知道有这种状态,承认并且尊敬进入这种状态的人,所以,爱因斯坦不必担心被人指责为“书呆子”,陈景润就生不逢地了。

  中国有书呆子,但比中国有书呆子更明显的是,中国更有一种视读书人为书呆子的大众倾向。

作者:周泽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