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行星的定义今后就不会再变了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3日01:50 新京报

  科学并不代表永远正确,就像民主只是最不坏的制度一样。科学只是在不断改错的过程中才显得正确。

  打从一开始,行星就是西方的概念。因此当道光癸卯年,美国传教士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在编辑他那本《华英韵府历阶》(萌芽期的英汉辞典之一)时,不知道如何将planet译为汉语,无奈之下只能以之与“五星”一词相对应。即使在19世纪中叶,行

星也已超过了五个,但在无法传递西方科学概念的当时,这个包括了金木水火土的“五星”,就是中国传统的行星观念,只好以它暂行代理planet之职了。

  150年后的今天,行星的定义又再次引起热烈的关注。将近三代的地球人都以九大行星为常识,一旦变成八个,不免显得突兀。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是,随着人对自然认识的加深,行星数目也是一颗颗地在增加,从五到六(把地球自己算进去了),再到七(18世纪)、八(19世纪)、九(20世纪),并且还在思量,什么时候是十、十一、十二,不承想竟然还有由九变八的现象出现。无怪乎这一周来,没有哪一个媒体不围绕冥王星大做文章。

  实际上,在布拉格,天文学家们通过的是对行星的定义,而不是简单地对冥王星座次的开除。或者说并不是行星主观条件的改变,而只是客观定义的变化而已。如果定义宽泛一些,不但冥王星稳坐老九的位置,另外还有三颗星可以加入行星的队伍。如果定义严格一些,那冥王星自然要从九大行星中被除名。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只是看星的人变了。什么时候这些看星的人知识范围更宽广深入了,也许行星的定义还要做相应的修改。即使是这一次布拉格的投票,也远不是全体天文学家的共识,而是投票的那部分人中的多数意见而已。但正确的认识并非一定是多数人的胜利。

  “齐娜”的发现者迈克·布朗说得很有道理:“‘行星’这个词既是科学用词,也有文化上的意义。科学家们并不需要‘行星’这个词的定义,只有文化需要。在我看来,我们应该注意文化。”换句话说,科学家们更关心的是冥王星本身的客观状态,它的大小、它的形状、它的各种其他参数等,这才是更重要的。即使没有行星这个词,太阳系研究依然会继续,新的绕太阳运行的天体还会被发现。既然这样,为什么科学家们非得兴师动众通过这个协议呢?那完全不是因为别的,而只是因为天文学家们怕人家说他们很愚蠢,连行星是什么都说不清楚,所以非得在定义上达成共识不可。既然如此,舍投票以外,别无他途。

  科学并不代表永远正确,就像民主只是最不坏的制度一样。科学只是在不断改错的过程中才显得正确。这次表决行星的定义走的是民主的程序,但程序好并不一定表示决议没有问题,因此最后的问题自然就是,行星的定义今后就不会再变了吗?

  周振鹤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