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打着“择校”旗号的“教育产业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3日07:08 中国青年报

  吴学安

  择校问题一直是公众热切关心的话题。时下,很多学生家长怀揣巨款,到处求人,只要子女能上名牌学校,几乎愿意不惜一切代价。而择校之所以成风是与金钱利益驱动下的“差别教育”密切相关的。

  其实,各地曾普遍投资的一大批传统名校——所谓的“重点小学”、“重点中学”,主要是靠招收学习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借以保持学校较高的升学率,以此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再利用学校的知名度,招收大量的择校生。而择校生必须要交纳一大笔可观的择校费、赞助费,可见,择校收费已经成为学校创收的一种途径。

  “差别教育”催生出的“名校效应”正以一种较为隐晦的方式实现“教育产业化”,并成为教育领域不正之风的一个源头。许多中小学生就是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过早地感受到教育的差别和竞争的,体味着金钱万能的魔力。而一些“重点学校”就是靠收取择校费的“经营模式”来运作的。这势必意味着教育的投入主要依靠学费,学生通过付费的方式来购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对于低收入阶层来说,明显是有失公平的。因此,遏制“择校风”势在必行。

  或许,有人会说,择校风是缘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就拿轰动一时的“铜陵现象”来说,以前,安徽省铜陵市的择校风也丝毫不亚于其他地方。而今天的铜陵却是“学校没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择校风在铜陵这座城市基本绝迹。而安徽铜陵之所以能够杜绝择校这一痼疾,主要靠的是教育均衡化这剂良药。

  众所周知,造成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原因,一是资金投入不均衡,二是师资配备不均衡。为此,教育界人士为教育均衡化提出多条“计策”,其中包括,不实行重点学校教育资源优先配置政策,不将有限的资金、教学设施和素质高的教师过分流向重点学校;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上,鼓励重点学校兼并薄弱学校。实行校长和教师的轮换制度,保证各校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同时,政府把人力、物力、财力向薄弱校倾斜。

  应该说,法律并没有给义务教育阶段产业化任何合法地位。而要切实根治“择校热”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就必须积极推行教育均衡化。尽管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仍需要有一个曲折的过程。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致力于教育均衡化发展。譬如,江苏省徐州市前年开始实施的“无差别教育”,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实行学校师资力量“无差别”,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学校师资力量按适当比例进行随机调整,确保中小学校师资力量的均衡化,从而达到学校之间师资力量的“无差别”;二是实现学校资金投入的“无差别”,对于学校的投入不分档次,一视同仁,切实杜绝乱收费、乱摊派,确保学校之间得以均衡发展;三是推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无差别”,在对中小学校布局进行调整的基础上,确保中小学校从校舍、场地到教学设施等方面基本做到标准化、均衡化和规范化。

  一言以蔽之,只有积极推行教育均衡化发展,彻底摒弃“差别教育”模式,才能消除“择校热”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和弊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