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美关系影响中国前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3日08:07 新华网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性压力最大。在双方战略互信不足的情况下,有没有可能和平地解决中美关系中的所有问题,包括台湾问题?

  ●中美之间已经建构起一种“相互依存不断上升的竞争关系”,如何保持中美在东亚相对位置的调整始终是和平的,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美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和冲击力是今天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的强大挑战和压力

  中美关系影响中国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方式和程度

  由于种种原因,中美关系已经平静了一段时间了,这期间双方的经贸关系持续较快地扩大,特别是政治关系有了较长时间的基本稳定。这给了我们一个难得的时机,得以摆脱冷战后中美关系持续动荡起伏的影响,静下心来思考与当下的事务和政策不那么直接的问题。

  很长时间以来,中美关系都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人们通常认为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关乎中国外交的全局,而且它的起伏与好坏,对世界也影响重大。这固然不错,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远不止于此,可以说中美关系的发展状况甚至严重地影响着中国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方式和程度。其原因既非常简单又十分深刻,即中国国家战略中一些比较基本和关键性的方面,包括中国的发展战略、国家统一、文化建设与复兴等,都受到中美关系的严重影响。美国不仅有超强的世界地位,而且没有与一个非西方大国平等相处的心理准备、历史经验和必要的教训。中国必须长期面对这个现实。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压力最大

  中共十六大对中国发展战略作出的规划,是经过21世纪头20年的努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应该说在规划这一战略时,还没有人意识到或想象出,一个基本小康的中国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一个全面小康的中国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一个中等发达的中国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一段时间以来的情况表明,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对国际事务的影响明显地迅速扩大,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疑虑也在持续增加。所谓“疑虑”就是无法确定像中国这样一个新兴的非西方大国,未来可能会执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它的发展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基本格局等,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和冲击?“中国威胁论”就是因为有这样的疑虑才有市场,当然国际上确实有一部分政治势力在恶意炒作“中国威胁论”。

  国际社会中所谓的“疑虑”是同基本的历史现象联系在一起的,即大国在所谓“崛起”的过程中,通常会伴随战争。既然如此,对中国这样一个非西方大国的迅速发展会不会是一个和平的进程的讨论,必然最终要演变成对中国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的论证。历史的进程决定了,中国在这个阶段必须在自己的发展战略中特别突出“和平”两个字。这是前两年出现关于“和平崛起”的讨论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中国领导人不断说明和承诺中国将“和平发展”的根本原因。

  客观地说,中国讨论和平发展不仅是为了打消别人的疑虑,也是为了说明中国发展的前途。通过什么方式才能实现“和平发展”需要对可能遇到的更多的麻烦和困难作出比较充分的估计,并提出能够用和平方式有效地加以解决的观点和逻辑。其中包括而且特别需要研究的是,在双方战略互信不足的情况下,有没有可能和平地解决中美关系中的所有问题,包括台湾问题,因为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性压力最大。

  经过30多年的交往,中美之间已经建构起一种“相互依存不断上升的竞争关系”。所谓“相互依存不断上升”是指中美在双边、多边和地区等各个领域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和相互需要的程度不断升高。

  所谓“竞争”包括不少具体内容,当前比较实质性的问题是双方必须根据变化的形势(包括各自的影响力),不断调整和确定它们在东亚的相对位置。只要理解“竞争”的存在和特点,就能明白美国为什么在中东陷入极大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持续大规模地计划并实施加强在东亚的军事部署,并对中国的国防政策施加压力,试图延缓中国国防现代化的速度,当然也就能明白美国处理台湾问题的逻辑。东亚毕竟是中国的主要活动舞台,中国在这个地区的影响力不可避免地扩大, 很可能会对美国的地位造成某种程度的冲击。因此,如何保持中美在东亚相对位置的调整始终是和平的,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中国国家统一的主要外部障碍是美国

  其次是中国的国家统一问题。维护国家统一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是政治治理的核心问题,也是一种“核心价值”(当然不是唯一的)。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能够复兴、强大的首要条件之一。从中国历史上看,中国总是在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之后才变得强大的。从世界历史的进程看,当今世界上没有一个强大国家可以是分裂的国家,或者说没有实现统一的国家。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反对各种分裂势力,以及各种被认为可能导致出现分裂的政治意图、意识形态,一直是中国政治治理中的首要任务之一,也必然成为对外政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并在社会中得到广泛的支持和认同。

  众所周知,中国解决台湾问题进而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主要外部障碍,是美国的介入。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最能说明问题:如果没有美国的介入,就没有今天的台湾问题。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矛盾是极其深刻的,尽管并不是在每个阶段都那么尖锐。只要美国一天不放弃介入台湾,中美之间就存在发生大冲突的风险。

  目前中国维护国家统一所面临的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美国的价值和政治模式向全球蔓延时,多少也模糊了一些人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中国的分裂、独立势力也以所谓普世价值作为其政治诉求的依据,美国的一些政治势力则或明或暗地予以怂恿或支持。从历史上看,自秦统一以后,中国一直是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来维护国家统一的。其他国家的历史也没有提供其他的经验,证明可以用别的方式实现这个目标,或者说是维护这个价值。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高难度的深层问题。显然,中美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有着巨大和复杂的历史背景,分歧必定是复杂和长期的,会影响中国必定要推行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方向和进程。

  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美国文化的强大挑战和压力

  与上述问题相联系的第三个问题是关于文化建设。中国的现代化必然伴随文化的复兴。中国历史上历次强盛时期都经历了伟大的文化建设,其特点之一就是它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使自己的文明更加丰富并达到新的高度。“世界性”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突出特点。不过需要看到,在文化建设方面,中国近代至今面临的局面远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复杂。

  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遭受过巨大的苦难,特别是有着强烈的挫折感。这种挫折感并不完全来自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中,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他们正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即入侵者的背后有一种强大和先进的文明,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曾经使中国长期站在世界前列的传统文化在应对扑面而来的“欧风美雨”时,至少也是非常吃力的,至今也还没能做到吞吐自如。中国人可以用血肉之躯去反抗并战胜外来侵略,但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或文明,才能使中华民族再次站在世界的前列,仍然是需要探索的。这是当今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动力之一,也是很多根本性问题的源头活水,当然也有着巨大的困难。

  中国的现代文化建设将是一个艰巨、漫长的过程。中国在当今世界政治中面临的某些方面的困难,并没有因为经济实力的发展而有根本性的改变。例如国务院外宣办前主任赵启正谈到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处境,他说世界上至少有2/3的国际消息来自占世界人口1/7的发达国家;中国媒体国际报道的原始信息来源于美国媒体的约占80%;在全世界的互联网服务器内存中,中文的信息只有4%。而美国提供的一般信息在互联网上占80%,服务信息占95%。

  美国文化在当今世界上突出的强势地位毋庸赘言,其巨大的影响力和冲击力是今天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的强大挑战和压力。如同历史上多次出现的一样,中国的文化复兴必定要通过吸收和融合世界文化才能实现,这在今后会更加突出。这两个方面必然导致中国在文化建设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受到如何认识美国文化的严重影响。

  改革开放是近代开始的中国新文化建设的一个特殊和重要的阶段,关乎国家民族的核心价值的形成和国家认同的巩固,以及在文化进步方面能否达到当今世界的先进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关系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对中国的前途影响甚大。(牛军 作者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中美关系影响中国前途

  中美关系相互依存 开创国际关系新范例

  新华网专稿:中美经济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紧密相关;一方的经济增长依赖另一方的增长,所以任何正面冲突都有可能变成噩梦。虽然中美关系在石油和贸易等重大问题上的紧张局势似乎在加剧,而事实上两大国任何一方都不想爆发冲突。中美双方的关系在国际关系中开创了一种新范例:即在彼此赞同的全球化中出现了战略断裂,一种离心的地缘政治和一种向心的经济朝着相反的方向用力,并最终相互抵消。最近,法国《世界报》就中美间的这种依存关系发表一篇署名文章,题为《中美关系进入相互依存时代》,要点如下:》》点击详细

   中美全球事务论坛第二次会议在京开幕

  新华网北京8月9日电(记者荣燕秦春) 为期两天的中美全球事务论坛第二次会议9日在北京开幕。中美双方就能源安全与清洁能源、公共卫生、人道主义援助、打击贩卖人口、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发展合作等议题进行讨论。

  会议由外交部部长助理崔天凯和美国副国务卿葆拉·多布里扬斯基共同主持。 》》点击详细

  来源:环球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