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过犹不及的研究生奖助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3日08:59 青年时报

  从2007年起,中山大学将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普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均可向学校申请研究生奖助金。奖助金标准包括培养费(学费)和生活津贴,其中生活津贴为每年4800元。未获奖助金的研究生必须交纳学费,每人每学年万元。奖助金受益面第一年不低于普通全日制硕士生的50%。(《信息时报》9月2日)

  由报道我们可以判断:研究生奖助金制度的实行意味着,得到奖助金的研究生不仅

不用交纳巨额学费,还可以在学校每月领取400元的生活费;而没有得到奖助金的研究生,则要交纳超出原有水平近1倍的学费,而生活费还要自己负担,学校不会给一分钱。

  中山大学的这种改革,其实也不新鲜,武汉的某所重点高校早就实行了这种研究生培养制度,而笔者恰恰就是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研究生,对这种制度的利弊有切肤的感受。

  笔者读研期间所学专业是新闻学,每年学费8000,第一年没申请到奖助金,交了8000的学费,生活费没有;第二年笔者发奋图强,但是囿于人数限制(50%),最后还是没申请到奖助金,8000照交,生活费还是没有。可以说,这短短的两年,成了我有生以来最难熬的两年,经济上的困顿还在其次,主要是心理上难以承受——你不得不忍受一种巨大的反差,拿到奖助金的“赢者通吃”,不用交学费还可以领不菲的生活费;拿不到奖助金的“命如纸薄”——交了巨额学费,生活费还要自己打拼。

  这种巨大的反差,造就了无比压抑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像我一样拿不到奖助金的学生最大的感觉就是被学校无情抛弃,归属感彻底丧失。说实话,三年研究生期间,我最不想去的地方就是新闻学院,因为我丝毫感觉不到院里的温情和呵护。即便到了第三年,我幸运地申请到了奖助金,我仍然不会感激学院,不要说我小家子气,我始终认为学院在激励机制上陷入了偏执的漩涡,忽视了它应该拥有的情感和道义力量。

  学校出台各种各样的激励机制无可厚非,但在“度”的把握上一定要慎重。就拿奖助金制度来说,拿到奖助金的学生不交学费已经完全可以达到激励学习的目的,再给予其生活费进一步激励也不算过分,但对那些没拿到奖助金的学生为什么非得“一撸到底”呢?同是一个学校的学生,同是一个宿舍的同学,如此天壤之别的待遇,人何以堪?

  我们不反对学校出台的激励机制,但这种激励机制应该也必须是效率和公平兼顾的制度。适当拉开差距是激励的应有之意,但如果差距过大那就过犹不及了。在这个意义上讲,我对中山大学的奖助金制度毫无好感,对这种制度下的学生充满了同情。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张若渔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