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今天我们怎样认识“私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3日09:23 解放日报

  随着有关部门相关规定的出台,前一时期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孟母堂事件”终于有了结论。但是,关于现代私塾教育是是非非的争论并没有结束,人们对私塾教育的思考也远没有就此止步。

  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唐代,明清时走向全盛,清末走向衰落。在封建社会,与私塾相

对应的“官学”是上层社会的教育组织,而私塾则相应地承担了下层社会的教育功能。可以说,私塾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底层社会传播的重要工具。此外,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私塾的小众化授课模式,以及私塾在语言和作文方面的教育方法等,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现代教育理念和制度的引入,清末民初以后,私塾教育的缺点和局限性日益显露,已经不能符合社会发展以及新时代对教育的需求,从而走向没落和消亡。首先在教育范围方面,私塾的经济支撑一般来自古代的乡绅阶层,除了地主和富农子弟,一般贫苦农民的孩子很少能获得私塾教育的机会,这与现代社会义务教育的普适性原则相背离。其次,在教育内容方面,尽管私塾教育以德育为荣,擅长文史熏陶,但面对现代科学知识和学科体系,则显得无从应对,无能为力。第三,在教育方式方面,死记硬背、动辄体罚最为人诟病,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个性发展。第四,在教育的社会效果方面,以“八股取仕”为依托的私塾教育尤其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公民品格”和“民主、法律”意识,而这恰恰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关键。

  事实上,今天我们对私塾的认识,大多来源于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作品中对私塾场景的刻画,私塾在大多数人眼里是非常典型的古代教育形式。然而,真正的私塾并不只是一种教育形式。在旧时代底层社会,尤其是乡村,私塾是典型的社区文化活动集散地。举凡分账、指令、告示、批驳、训令、诉讼、书信、行礼、立契、借单、合同、卜文、婚表、庙文等,皆有赖于私塾。而私塾的背后是支撑古代乡村社会的权力阶层———乡绅阶层。乡绅阶层通过办私塾占有了文化垄断权,并施行社会控制。从这个角度来看,私塾是与中国古代社会相匹配的文化形式,是灌输封建意识形态、维系封建社会稳定平衡的重要文化工具。仅仅停留于对私塾教育形式的探讨与争论,不能从根本上认识私塾的文化本质。

  我们注意到,现代私塾的许多倡导者并没有为传统私塾注入“现代”的要素。他们热衷于传统私塾的教育形式和教学方式,而对私塾的文化内涵缺少深层次的认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私塾教育的致命缺点,对私塾教育与文化、社会土壤之间的内在联系缺少辩证思考和认识。这也使他们对所谓现代私塾教育的功能在认识上过于理想化。而那些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入私塾的家长们,他们更多的不是对私塾教育的推崇,而是对现代教育制度缺欠的一种担忧。在这里,家长们需要弄清楚的是,现代教育制度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是它仍然是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教育路径选择。私塾教育所灌输的以德育为代表的所谓素质教育,如果不经过专业化的、科学化的现代转换,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受教育水平,反而还会毒害孩子的幼小心灵。面对现代私塾的出现,我们整个社会更应该重视的是,如何摒弃旧私塾的种种弊端,吸收传统私塾有益的营养成分,弥补现代教育的不足,提高现代教育的水平,促进现代教育的良性发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