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联合起来闯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4日03:52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围绕块状农业,我省农村目前涌现出4000多个合作经济组织,成员达137万农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散的农民正在——

  “去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其中70%%来自合作社收入,产销合作社使我们奔上了致富路。”广德县前程村余家坝竹木制品产销合作社社长方世旺说。

  前程村地处广德县南部山区,毛竹资源丰富,全村人均占有竹木3亩,原先的贫困山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今前程村共有竹木制品加工厂120余家,产值近亿元,利税800万元,竹木系列产品销往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等15个省市。

  据省农委统计,我省类似前程村这样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有4000多个,成员137万户,占全省总农户的10.5%%。

  市场催生合作经济

  与上世纪50年代的农业社不同,今天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推动的结果。“在开展竹木加工的初期,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种单一,企业效益不高,无组织的恶性竞争时有发生。”方世旺说。为了规范行业秩序,促进村内竹木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2003年7月,由几个竹木制品专业大户发起,成立了前程村余家坝竹木制品产销合作社。

  余家坝竹木制品产销合作社实行“五统一”:统一采购原材料,仅此一项每年就可节约成本8万元;统一产品质量和用工工资标准,保证男女职工月平均工资分别在1500元和800元以上;统一销售价格,任何会员不得违规;统一使用“余家坝”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扩大产品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统一协调关系,争取工商、税务、林业部门的支持和指导。目前,这个合作社已发展社员220余人,去年生产竹木系列产品摇椅、荡椅、竹床、家具等70余万件,木工板20万平方米,消耗竹材7000万公斤,解决了村里3000人的就业。

  块状农业日益显现

  结构调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永恒主题,蓬勃发展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结构调整中发展起来的“一村一品”,是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怀远县高老庄原来只有十几户农民种植黄瓜,面积不足百亩,协会成立后,发展会员2000多个,种植黄瓜面积1万多亩,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近年来,我省各地大力培育特色农业,发展“一村一品”,涌现出大量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的专业村和专业乡镇,块状农业日益显现。如和县蔬菜、宁国山核桃,六安瓜片茶叶、黄山毛峰茶叶、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的蚕茧、沿江和江淮的特种水产养殖等产业都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品牌化,以此为依托的合作经济组织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农民组织起来闯市场,推进了产业化经营,减少了市场风险。省农委主任毕美家说:“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发展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关键是培育市场竞争主体。”2004年12月成立的固镇县连城镇蔬菜协会,充分发挥在引领农民进入市场中的组织作用,引导和改变农民的种植品种和种植模式,以开拓市场、营销服务拉动蔬菜发展,使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闯市场,增强了抵御市场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去年协会会员纯收入1万元以上的占76%%。被誉为“中国山核桃第一村”的宁国市梅村,去年人均收入达22605元,其中90%%以上来自山核桃产业化经营。据有关部门对宣城、芜湖、蚌埠等市县调查,凡是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收入普遍高于非组织成员,一般人均年增收700元以上。

  市场主体有待规范

  但从总体上看,我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仍处起步阶段。据省农委分析,我省现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兴办的占60%%以上,涉农部门领办的占40%%左右。从合作形式上看,农民专业协会占90%%以上,专业合作社所占比例很小;从合作内容上看,单纯从事技术信息服务的占38%%,从事生产、加工、运销服务的占57.2%%,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为数不多。从规范化建设看,经工商或民政部门登记,章程、制度比较完善,运行机制比较健全的约占46%%,在农业、科协部门登记以及未登记的超过半数以上。由于不在工商部门登记无法取得“企业法人”身份,多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其经营资格、银行贷款、税收抵扣、商标注册等方面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为此,省农委负责人表示:“将积极引导和指导经过发展己有一定基础、基本具备条件的合作经济组织,尽快依法登记;主动协调和配合工商、民政部门加强登记制度和登记条件、登记程序的宣传,落实有关扶持政策,降低登记门槛,减免登记收费。”此外,针对现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组织结构松散,合作档次低,与农民利益联结不紧密等问题,将积极引导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再联合,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和更紧密的利益联结形式发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