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零接待”的前景不容乐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4日06:00 光明网
高福生

  甘肃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近日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乡镇公务接待严格实行村级零接待制度的暂行规定》,明确要求行政村一律不得开支公务接待费,不得以任何名义用公款宴请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不得赠送礼品和安排其他消费活动。对确需在村里进行的公务接待,由乡镇统一安排,费用由乡镇承担。(8月29日《人民日报》)

  近年来,随着公款吃喝风的盛行,上级工作人员到村里检查工作之后吃喝一顿也成

了“惯例”。不管村里条件多艰苦,烟酒肉食是不能少的,有的接待完后还要送一些土特产。其实,来吃饭的上级干部并不多,大部分是陪吃的,有时一桌就是十几个。一个村一年吃掉三五千元很平常,有的甚至达两三万元。对这笔庞大的接待费用,农民反映强烈。

  为遏制此风蔓延,不少地方推出了村级公务“零接待”制度。在浙江宁波,广西北流、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零接待”早就进入了红头文件,不但大大节省了开支,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风气的转变,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赞誉。但由于深受基层“接待”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一政策的效果与其制定初衷并不完全一致,不少村级的“零接待”实质上只是统计数字上的“零接待”。

  从相关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导致“零接待”成为“花瓶”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没有了公务接待,有的村财务公开的“其他”一栏的数字就大了起来,“其他”就像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二是禁止了“公务招待”,“商务招待”依然适行其道;三是“以私贴公”,村干部有自己企业的,每年收入不菲,就“自掏腰包”接待。有时评家直言:“零接待”毕竟不等于“不接待”;要接待,就不可能“零接待”。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当今社会,不请客吃饭能快速办成事很难。对村干部来说,哪怕镇里下来个办事员,也感觉是个“官”,不敢不接待。如果堂而皇之地借“零接待”将人家扫地出门,或多或少会得罪某些上级部门和领导,由此给自己今后开展工作带来不便,甚至还有可能影响自己的“仕途”。既然政策要“零接待”,那就只能村官自掏腰包了。这样一来,“零接待”也就不可避免地“远离初衷”而靠近灰色的“潜规则”,成了“伪零接待”。

  由是观之,与其把功夫下在村级“零接待”上,倒不如狠狠地抓一下上级干部的“零腐败”、“零吃喝”,规范村级财务管理。这样做,虽然不如“零接待”好看、好听,但切合实际,操作性强,效果也许会更好。上面不禁公款吃喝,不考虑到博弈双方的力量差距,一个劲地叫无权无势的农民“零接待”,实在是有模糊公款吃喝焦点、转移群众视线之嫌,而且还会引发变相吃喝、变相公款接待等不良现象。

  要知道,“零接待”制约的不仅仅是“零”,更在于“接待”。即便管住了数字上的“零”,也不足以表明“零接待”就真正落到了实处。如此没有刚性制度约束的“零接待”,先天就缺“钙”,站不起,也走不远。一味“强求”,难免会沦为“数字秀”、“政绩秀”,影响政府的公信力,让世人殆笑大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