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低保子女上大学 一个都不能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4日06:17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我市实施低保对象帮困助学“阳光圆梦工程”纪实

  【编者按】

  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我们身边,还存在着部分因祸因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生活贫困的家庭。为了帮助他们解决住房及其子女上学读书的问题,我市先后启动了以“阳光”命名的三大系列慈善救助工程——“阳光圆梦工程”、“阳光育苗工程”和“阳光新居工程”。

  和谐的阳光,照在身上暖在心上。对生活在成都的困难群众来说,和谐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变化。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彰显着社会日新月异的进步,共奏着和谐成都的美妙乐章。

  从今天起,本报将连续推出三篇系列报道,全景式展现我市实施的“三大工程”给全市低保家庭及其子女带来的实惠,深刻反映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成都的进程。

  8月28日,今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的何雨峰领到了“阳光圆梦工程”助学金。在接过4000元助学金的那一刻,他的眼里含着幸福的泪光。前段时间还在为学费发愁的他,如今可以放心地“展翅翱翔”了。

  当一个个受助学生面带笑容、怀揣理想,踏上继续求学的征途时,他们的身后是市委、市政府以及所有好心人欣慰的笑容。

  新闻故事

  助学金“雪中送炭”

  双胞胎展翅奋飞

  “13800元!这份沉甸甸的‘账单’会永远印在我们兄弟俩的心中,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在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工作的林龙,一直对一份“账单”念念不忘。他告诉记者:没有这份“账单”,就没有他们双胞胎兄弟的今天。

  这,究竟是一份怎样的“账单”?

  ■故事讲述

  受到救助

  于绝望时迎来希望

  2000年,我以理科570分考上了西南师范大学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这本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儿,可我们全家都高兴不起来——快60岁的爸爸双腿神经已经纤维硬化,下肢几近瘫痪,家里全靠孱弱的妈妈耕种那2亩地为生,还有一个双胞胎弟弟正在读高三。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带着东拼西借的几百块钱,我只好到学校申请了助学贷款。

  2001年,弟弟林进又以优异的成绩被电子科技大学应用电子专业录取。一个农家考出两个大学生,这是多么令人骄傲和自豪的事。可是家里早已捉襟见肘,哪里还能供得起两个大学生?!

  就在我们全家一筹莫展之时,镇干部给我家带来了“成都首次开展帮困助学专项救助活动”的好消息。我们当时真切地体会到了“于绝望之时看到希望”的那种心情!

  弟弟很快递交了救助申请。民政部门了解到我们家的特殊情况后,把我也纳入了救助范围。这一年,我们领到了6600元帮困助学金。随后几年,我们又前前后后获得了7200元的助学金,终于顺利完成了学业。

  我现在每个月有两千多元的收入;弟弟林进也在深圳一家电子公司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每个月有着不菲的薪水。今年,我们不但拿钱给爸爸治了病、带妈妈逛了春熙路、给家里安了电话,过一段时间还准备修一栋新房。这一切多亏了帮困助学工程的“雪中送炭”,要是没有这13800元助学金的资助,现在我们可能就是没有学识、没有前途的穷小子!

  ■新闻纵深

  2471.3万助学金

  帮13697名学子圆梦

  林龙、林进两兄弟是幸运的,正如他们所说“是赶上了好时候”。

  2001年秋季,“阳光圆梦工程”的前身——“低保对象帮困助学”专项救助工程孕育而生。时任成都市市长的李春城亲自为这项活动拟定了主题:“帮寒门学子入学、助贫困家庭脱贫”,并指出,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总会存在一些低收入家庭。寒门学子考上了大学一般都会很有出息,贫困家庭脱贫的希望就在这些孩子身上。孩子们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党和政府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失去求学的机会,看着他们的家庭失去脱贫的机会。

  爱心汇成海洋

  寒门学子沐浴阳光

  “快帮我查查,这些学生都考得咋样?”5月末,高考前的三诊刚刚结束,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就风风火火地“闯”进金堂中学的教务处。“儿子都上大二了,咋还这么关心三诊成绩?”熟悉她的老师和她开着玩笑。

  “我得了解一下,这几个学生要是上大学的话,家里恼火不?”急着想了解学生考试成绩的,并不是高三学生的家长,而是金堂县民政局救灾救济科科长吴树琼——她当天到金堂中学是专门去“摸底”的。

  ■故事讲述

  为使助学家喻户晓

  高考前“蹲点”学校

  每年高考录取通知书开始发放后,我们民政部门就着手接受学生的救助申请,向市上报送材料。但一些偏远农村的低保家庭平时很少看电视看报纸,对帮困助学工程的具体程序不是很清楚。如果因为这个错过了申请时间,有可能耽误孩子开学缴费。所以,我们必须把工作做到前头,趁学生还没离校的时候,到各个学校的教务处了解贫困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家庭情况,向学生们宣传低保对象帮困助学专项救助工程的有关政策,打消他们对学费的顾虑和担心。

  我们这边把学生的考试成绩摸清楚了以后,另一边,科室的其他6个人也分成几个小组深入到那些分数比较高、有希望考上大学的学生家中,核实家庭的贫困情况,让每一个有条件得到救助的孩子都能拿到救助金。

  今年,金堂县有460名学生申请到了助学金,其中,低保家庭中考上大学的新生全部受到了资助,都能够顺利走进大学校门。

  ■新闻纵深

  助学工程更名

  让“阳光”温暖蓉城

  当那些领到助学金的学生顺利迈进大学校门时,也许并不知道,就在他们为高考做最后鏖战之时,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正在为他们的大学学费东奔西跑!他们不知道的,远不仅仅是这些——

  2003年开始,随着城乡低保面的扩大和高校的扩招,纳入帮困助学范围的救助对象越来越多,帮困助学专项救助工程的资金缺口也越来越大。是低保对象帮困助学专项救助工程限定救助名额,还是想办法筹措资金让每一位考上大学的低保家庭学生都能梦圆大学?

  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旨,利益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基于这一认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态度坚决地作出了回应:“帮困助学工程再困难也要坚持下去!”同时指示:“通过社会慈善募集解决资金问题。”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也反复强调:“低保对象帮困助学工程,不但帮助几千个家庭解决了子女上大学的现实问题,也使这些家庭看到了摆脱贫困的希望,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不能让一个低保家庭的子女因贫困上不了大学。”

  从这一年起,由政府主导、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慈善一日捐”活动在我市轰轰烈烈展开,市领导率先垂范,带头捐款。随后,通过成都慈善会及全市各大媒体的积极宣传,企事业单位、驻蓉部队、宗教人士也都纷纷加入到慈善募捐活动中来。

  个、十、百,集腋成裘;你、我、他,聚沙成塔。点点滴滴的爱心终究汇聚成爱的海洋:2003年,“慈善一日捐”募集到资金140.08万元,2004年达到482.3万元,2005年则迅速攀升到了1010.29万元,到了2006年,募集资金再创新高,达到了2241.9万元。

  爱心点燃希望,助学成就梦想。帮困助学专项救助工程也从2001年秋季救助的412人、发放助学金64.3万元,发展到2005学年救助学生3332人,发放助学金946.40万元。

  “关爱困难群体、不让一个低保家庭子女上不了大学逐步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更多优秀的贫寒学子从中受到了激励、得到了帮扶。”市民政局副局长、成都慈善会副会长杨晓红认为,通过“慈善一日捐”募集助学金,对于在全社会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起到了推动作用。

  为了使这一帮困助学品牌叫得更响,今年,我市专门将“一个不能少”帮困助学专项救助活动打造成了“阳光圆梦活动”,与今年成都慈善会新推出的“阳光育苗工程”、“阳光新居工程”形成以“阳光”命名的慈善品牌,着力体现慈善阳光温暖蓉城的城市精神风貌。

  本报记者 李影

  专家说法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查有梁:

  近几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所实施的“阳光圆梦工程”,将目光对准社会弱势群体,动员社会力量帮助寒门学子顺利踏入大学校门。这种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广泛激活市民爱心的政府行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并已逐渐成为成都市构筑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重要品牌,这是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和谐成都的生动体现。

  见证者说

  廖国龙,邛崃市固驿镇残疾人,当年“固驿镇民间希望工程基金会”发起人之一:

  那时看到一些孩子因为家里贫困而上不了大学,心里很不是滋味。所以自己就和当地几个先富起来的老板自发组织了帮困助学活动。现在,看到政府发起的帮困助学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寒门学子得到资助,走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我们这些人都特别的高兴。

  短评

  为和谐

  播种希望

  “阳光圆梦工程”取得的成绩是我市近年来帮困助学工作的集中体现。

  社会的真正和谐,建立在每个公民都享有同等尊严的基础上。而教育机会的均等,是最大的社会公平。让每一位低保家庭的大学生都上得起学,是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实践证明,“阳光圆梦工程”已成为落实人才强市战略、构建和谐成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它直接的作用是使全市低保家庭子女上大学问题基本实现了“一个都不少”的目标,帮助数千低保家庭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它产生的间接作用则更为深远:进一步营造了爱心助学的社会风尚,给那些还处于困境之中的寒门学子以希望和信心;更重要的是对逐步缩小城乡和贫富差距、建立和谐社会有大裨益。这一显著成绩的取得,与市委、市政府的持续努力密不可分。

  在探索建立帮困助学长效机制的过程中,我市又找到了一把独树一帜的破题钥匙——通过“慈善一日捐”募集资金。这边,全市上下争相奉献一份爱心,提供一些帮助,为社会增添一份和谐;那边,受助的幸运儿们心中所有的感激早已化成奋发的动力,并以他们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社会。悄然间,扶贫济困、和谐包容、知荣明耻、助人为乐已在蓉城蔚然成风。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相信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帮困助学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将会帮助更多寒门学子实现他们上大学的梦想,也为我们的城市圆一个和谐之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