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权力信任弱化”考验制度互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4日09:08 国际在线

  作者:张贵峰

  7月下旬,台风“碧丽斯”肆虐粤北后,一场民间捐赠热潮在珠三角兴起。而绕过政府,直接把物资发送到灾民手中,成为这次救助的最大特点;对这种现象,有关人士表示:“体现了一种对公共权力信任的弱化”。(9月1日《第一财经日报》)

  民间组织踊跃参与慈善救助,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振奋和欣慰的事情,不过,感奋之余,面对上述捐赠活动中出现了“对公共权力信任的弱化”现象,又不能不让人心生忧虑——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对权力信任的弱化?从现象上看,我们当然可以找出许多原因,比如,长期以来在一些政府主导的慈善活动中,由于管理过程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公开性,造成善款使用效率不高乃至被挪用、侵占等现象。

  但从深一层看,产生权力信任的弱化的根本原因,笔者以为,还在于一种能够互动的制度性信任环境的缺乏,换言之,公众对权力信任的弱化,源于先行慈善管理制度安排中,政府对民间慈善本身的不信任。如有关专家指出的民间组织“双重管理”问题——依据《社团管理条例》,成立民间组织,除了民政部门外,还必须确立一个政府“主管部门”。这意味着,任何民间组织必须从体制上依附于官方管理。显然,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实际上隐含着一种“行政万能”的思维,是一种对非政府性的民间组织缺乏信任感的表现——不相信民间组织在没有“主管部门”的情况下,会有真正的自我组织、自我负责的管理能力。

  然而,广东的捐助活动表明,民间慈善捐助活动非但没有出现上述制度性不信任所担心的问题:不仅有效调动激发了公众的慈善热情,且在管理上充分实现了“透明和高效”,整个捐助流程,完全向公众公开。其实,就慈善活动的本性——非赢利、非权力性的社会财富分配来看,自发自愿自主的民间组织才是其最好的载体——因为只有通过这样一个载体,才能既避免市场分配(一次分配)的“逐利”缺陷,又规避政府分配(二次分配)可能潜含的“权力”副作用。

  因此,解决“权力信任弱化”的实质,在于通过制度改进建立起政府与民间的互信,也即,政府首先给予民间组织充分的制度信任,尊重其在三次分配中发挥主导作用。如此一来,通过政府与民间信任互动,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型,建立服务型政府,另一方面,也必将促进公民社会和公众社会责任感的成长,以及基于此的社会长远发展活力。

  来源:潇湘晨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