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宏观调控将倾向要素价格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4日09:25 南方日报

  引言

  在上周于北京举行的一次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有关学者表示,从今年第二季度起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紧缩政策,但是这些宏观调控手段的效果并不明显,经济至今还在高位加速运行。因而,今后几个月里,官方不仅仅需要在政策的执行力度上加重砝码,而且调控策略上或许也需有所调整。

  “与往年不大一样,今年只要提到宏观调控,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央行,而不是发改委。”在上周末于京举行的一次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中国社科院的一位专家说,针对年初以来不断显露出的货币供应过快、投资增速过猛等经济运行轨道上的障碍,央行可谓时时身先士卒,选择政策的思路也比较开阔。

  然而,也有与会专家认为,从政策的实际效果看,央行“强弩之出也并非箭箭中靶心”——譬如,虽然央行两次动用利率手段提高贷款利息,但鉴于当前的贷款利率上涨幅度远远小于生产价格指数(PPI)的涨幅,而且加息后的实际利率与年初相比依然偏低,因而该项手段虽然屡次动用却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

  加快要素资产的市场化改革

  中信证券研究部主管程伟庆则对央行政策指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若央行已经推出的诸多政策仅仅是为了抑制投资,那么这些政策就很难达到持久调控效果;但是很显然,这些政策的背后还潜藏着一些新的信号。

  “在过去的数年中,中国经济屡屡出现过热迹象,并由此引发了数次宏观调控。”程伟庆分析认为,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冲动仅仅是表象,其更内在的原因在于,中国的要素价格过于便宜——包括资金、土地、自然资源价格过低——在各类要素价格扭曲的情况下,即使投资过热和产能过剩,企业依然能够维持一定的利润空间。

  中信证券研究部执行总经理徐刚也认为,如果当前十分显见的土地、货币、自然资源等要素价格继续处于过低的扭曲状态,那么即便是重新使出行政性调控手段,也难以改变固定资产投资过快的总态势。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对此观点颇有认同感。“在我国,利率没有市场化,汇率也是,土地虽然走向了拍卖,但是卖多少是由计划在控制,如能源、通讯、交通等一些重要商品的价格还不是由市场决定。这些问题妨碍了市场的运作。”他表示,资源节约的非市场政策、项目的审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汇率、土地和资金分配的非市场化等,不但阻碍着宏观调控的传导机制,而且降低了我国经济的整体效率。

  鉴于此,程伟庆认为,今后的调控,无论是采取货币手段还是行政手段,其核心的调控基点不应是单纯的固定资产投资,而应越来越倾向于要素价格改革,加快要素资产的市场化改革,使得要素价格逐步逼近与之相关的供求关系。

  发改委将掌舵今年余下的调控进程?

  值得提及的是,社科院的诸位专家认为,要改变要素价格扭曲的现状,货币政策应该比行政手段更为有效。然而,这个目标仅仅依靠央行是难以实现的。有专家表示,在实现控制货币流动性、抑制投资增长过快之后,宏观调控的其他多项目标还有待发改委的全面介入。

  事实上,最近已有市场人士猜测称,发改委将取代央行掌舵今年余下的宏观调控进程。倘若如此,要素价格的改革是否会随之起舞?煤电联动、油价改革等其他资源的价格改革又会否合拍而行?

  本报驻京记者郑春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