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类撞月完美一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4日11:06 红网-三湘都市报

  

人类撞月完美一击

  欧洲航天局“智能1号”小型探测器撞击月球图解 CFP 图

  

人类撞月完美一击

  这张欧洲航天局9月3日公布的红外图像显示的是“智能1号”探测器击中月球时的情景欧洲航天局“智能1号”小型探测器格林尼治时间3日晨5时42分22秒按预定计划撞击月球,完成了它最后一项使命。欧洲航天局声明说,那一刻,“月球表面被一次微弱的闪光照亮”。

  “智能1号”2003年9月27日发射升空,次年11月进入月球重力场,并开始以螺旋式运动接近月球椭圆形极地轨道。2005年1月,“智能1号”进入工作轨道,即近月300公里、远月3000公里的运行轨道。

  对于“智能1号”撞击月球表面,且是在可控的范围里进行的一次“撞击”,不仅表明欧洲可实现探测器的硬着陆,同时也表明欧洲具备了实现探测器"软着陆"的技术能力,欧盟已挤进世界月球探测俱乐部。

  "智能1号"圆满完成使命

  “智能1号”重仅367公斤,体积约1立方米,相当于一个洗衣机大小。两个太阳能电池板伸展开后长约14米。虽然个头不大,但在过去16个月中,“智能1号”使用高清晰度微型摄像机、红外线及X射线分光计等最新探测设备,从月球轨道拍摄并传回了月球表面的2万多张图像,描绘出了月球元素和矿物分布的最详细地图。

  “智能1号”还观察了神秘的月球极点,并调查了未来值得探索的区域。如果月球极点像一些科学家们所希望那样存在固态水的话,那么人类未来开发月球将拥有极端重要的生存条件。

  “智能1号”的测量还为有关月球生成和进化的理论收集了证据。大多数月球研究者认为,月球是在45亿年前由一个火星大小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后形成的。但这一理论尚有诸多未明之处,例如月球大部分物质来自两个相撞星球中哪一个。

  撞开一扇"探月窗"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专家庞之浩指出,月球是地球的近邻,探究它的起源可以揭示地球的起源和发展演化,有助于澄清与此相关且长期争论的若干问题。此外,专家希望有朝一日能合理利用月球矿物,在月球建立科研和航天基地。实现这些理想均有赖于深入了解月表物质构成及其发展演化史,“智能1号”为在这方面解读月球用力撞开了一扇“窗”。

  上世纪中后期苏联、美国让探测器以经过、硬着陆、成为绕月卫星、软着陆采样并返回等方式对月球进行了数十次探测。1999年,美国“月球勘探者”探测器还撞击月球的一个陨石坑以寻找水。而“智能1号”这次“撞月”的特点在于它以相对于月面很小的角度数次撞击月表,使撞击坑中深度1米以内的各种物质被抛向空中,供地面观测。

  明年我国将发射绕月探测器

  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专家庞之浩介绍,2007年我国将发射一颗绕月探测器,测绘月球表面的三维影像,探测10余种有用元素在整个月球的分布;日本也计划在2007年发射绕月探测器;携有欧美仪器的印度月球探测器也有望在2008年升空;美国要在2009年设法两次撞击月球南极以找水,并计划在2018年前让宇航员重返月球……探索月球正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日益升温。

  “智能1号”还有一项无法估量的影响,即重新点燃了人们探索月球奥秘的热情,其中部分原因在于“智能1号”探险相对低廉的成本,它的造价只有1.1亿欧元(约1.4亿美元)。

  欧洲航天局科学主管戴维•索思伍德说,“看来,从现在起,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将计划前往月球了,进一步的科学探险行动将从这个小航天器的技术和操控经验中受益良多,同时‘智能1号’收集的科学数据已经在帮助我们更新对月球的现有认识。”■综合新华社电

  □技术突破

  三年磨"两剑"

  “智能1号”在近3年的使命中实现两大技术突破让欧洲航天局兴奋不已。首先,“智能1号”在飞行过程中成功实现了空间激光通信联络。这种技术以往只用于卫星与地球的联络,在太空探测器与地球间的联络中则是首次使用。这证明了该技术在探测器高速度、远距离飞行时也同样可靠。其次,欧航局为探测器装备的太阳能离子发动机测试获得了成功。太阳能离子发动机与传统的化学燃料发动机相比有不少优势。它利用燃料的效率比普通化学燃料发动机高10倍,这使得它有更多空间装载其他装备。“智能1号”太阳能离子发动机的测试成功表明,这种新型发动机有望成为未来星际旅行的主要动力装置之一。

  □相关链接

  探测器的最终归宿

  “浪迹天涯”。1972年美国“先驱者10号”探测器穿越小行星带,成功到达木星附近并获取其图像。2003年这个人造天体中断了与地球的联系,开始“漂泊”。

  “粉身碎骨”。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射的几个美国“漫游者”系列探测器都以撞击月球的方式结束了一生,在撞击月球前它们发回了1万多张清晰的月球照片。

  “无限期驻守”。2004年1月先后以软着陆方式登上火星的美国“勇气”和“机遇”号火星车,空前广泛、细致地实地考察了火星。待其工作能力消耗殆尽后,两辆火星车将永远伫立在火星上度过余生。

  “荣归故里”。1970年发射的苏联“月球16号”探测器,在航天史上首次实现在月球上着陆、采集月岩样品并返回地球。

  “水深火热”。2003年9月,俄罗斯“进步M1-10”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分离后,作为探测卫星对地球上出现自然灾害的地区进行拍摄,并将影像数据传回地面控制中心。在如此工作约一个月后,该飞船坠入地球稠密大气,在摩擦燃烧中大部分化为灰烬,其残片落入太平洋指定水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