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中国农民生存与发展的九大悖论(3)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5日09:18 国际在线

  政策鼓励农民进城,进城之后难成市民

  ——城里的世界很精彩,城里的世界也很无奈。

  “城市里的村庄”和“工人中的农民”这一新的二元结构普遍存在。

  在强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的宏观战略背景下,国家大力支持、积极鼓励农民进城,广大农村最宝贵的生产要素——年轻力壮的劳动力,投身于城市快速扩张的进程中。在城乡户籍分开管理的条件下,“农民工”成为劳动力与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一种特殊结合方式,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从最初发展乡镇企业时“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到后来形成了一支一亿多人、远离家乡的“农民工”大军。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初步调查,“农民工”已占整个产业工人的一半以上,是我国城市建设与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劳务群体。在用汗水和努力实现着自己的希望和价值的同时,“农民工”为城市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创造的GDP已占20%多的份额,为城乡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支付给他们低廉的工资,更是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始终保持低成本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城里的世界很精彩,城里的世界也很无奈。国家支持鼓励农民进城,农民世代都在追求进城,但进城之后的农民仍受到各种制度性和非制度性限制,农民工的务工环境和生存环境都令人担忧。从劳动权看,虽规定用工单位必须与雇工签订劳动合同,但由于大部分进城打工农民缺少相应法律知识和意识,导致劳动合同或者根本没签订,或者合同条款对雇主有利,对农民不公,农民工劳动权益无从保护。从就业权看,农民就业受到歧视,北京规定农民工不能从事文秘,上海四星级以上宾馆不用农民工。从安居权看,石棉瓦平房、地下室、工地工棚就是进城打工农民的安身之所。北京市调查,农民工住石棉瓦棚的占77.7%,住地下室的3.8%,住工棚的占10%。不少人一张木板,一叠床被,酷暑寒冬,风吹日晒,拥挤脏乱,蚊叮虫咬,甚至达不到有关法律规定的人生存需要的最基本的条件,安居工程普惠的只是市民。从社会保障最核心的失业保险方面看,城市居民在失业期间有失业补助,但农民工却没有,一旦失业就失去了任何经济来源,他们中就有人被逼以犯罪作为对社会不公的“终极反抗”。更值得关注的是,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处于财政投入的真空状态,输出地和输入地政府都不愿意出钱,农民工子女上学门槛太高,大多流入办学条件较差的私立打工子弟学校甚至失学。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就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有关问题先后发布了一系列的文件,但是这些文件执行起来,往往被大打折扣。比如,暂住证仍被大多数城市作为对农民工管理的一大依据,并且将子女借读、务工经商,甚至租房、收卫生费等捆绑在一起,缺一不可。

  农民工生存状况的改善,可以说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其深层次原因还是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分割的管理体制,仅仅靠出台某一项政策或措施去解决问题似乎并不现实,应该以系统工程的理念,从立法和法律保护、行政管理和服务、社会舆论宣传和导向等方面入手,逐步为农民工营造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理性的、健康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在可能的领域尽快让农民工享有市民待遇,努力消除“城市里的村庄”和“工人中的农民”这一新的二元结构。当前,对外来工中劳动关系比较稳定的技术工人、技术骨干,其社会保险可以跟城镇当地职工并轨考虑,享受同等待遇;对于短期务工者或者流动性比较大的外来工,可以优先考虑其工伤和大病保险,养老保险可采取“低进低出”的办法扩大覆盖面。民工子女上学一定要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并和市民子女同等对待就近入学。

  没有男孩想男孩,有了男孩愁男孩

  ——如性别比失调再延续下去,20年后可能有四、五千万个男性找不到配偶,

  这是一个无法救助的群体。

  中国农村重男轻女一方面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作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农民把男孩作为一种开发潜力最现实的生产力要素来看待,作为他养老的保障依托,更是他在村、族中力量的象征。在各种因素的交织下,农民选择生男孩自有其道理,因此带来我国的男女出生性别比失调不断攀升,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已经达到116.9,海南、广东等省则高达130以上。农村的情况更为严重,据在某省农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如果让农民自行选择,出生性别比将达到144。照此趋势,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之日,全国将有四、五千万处于婚育年龄的男青年无女可娶,这将是一个无法救助的群体。失调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严重阻碍着我国人口的和谐、持续和健康发展,并将大大引发买卖婚姻、拐卖妇女、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行为以及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处理不好还会酿成重大政治问题。

  农民看不到宏观问题上的可怕,他只知道自己生个男孩解决自己的问题,而生了男孩之后别说娶不到媳妇犯难,就是娶到媳妇,那昂贵的彩礼,高不可攀的开支花销,令他倾家荡产都解决不了问题。到了这一步,他才会仰天怅问:我该不该生这个儿子。可是,一切都晚了。为此,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及时向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倾斜,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逐步形成家庭抚养孩子——孩子回报社会——社会赡养老人的良性循环。积极倡导“男到女家落户”等婚育新风尚,把平等意识纳入公民教育,努力促进男女平等。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