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造仿古郑和帆船载中国文化远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5日14:56 新民晚报

  本报记者董纯蕾马亚宁实习生李碧琰

  备受关注的“哥德堡”号仿古帆船,明天就将向上海市民开放。在此之前,它优雅的身姿、传奇的故事、漫长的行程广泛见诸媒体,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好奇心。昨晚的第25期新民科学咖啡馆上,百余位市民问题不断,有人甚至提出希望有商家能买下“哥德堡”号,把这一传世佳作永远留在上海。本期主讲嘉宾、原海军装备部部长、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

副理事长郑明少将对此不以为然:与其买外国人的船,不如复原我们自己的“郑和宝船”、甚至是鉴真东渡时年代更久远的古船。我们要向“哥德堡”号借西风,但更要力吹的是自己航运文化、海洋建设发展的东风。

  渴望目睹“郑和宝船”

  1000多棵150岁以上的老橡树搭建木质船骨,2000平方米船帆一针一线手工缝制,甲板铁炮用的是100年前的铁,船体上下的5万多颗铁钉都是榔头锻造……可一旦走进船底,又像穿越“时空隧道”:最先进的GPRS导航仪,VOLVO强劲发动机,世界上最坚固耐用的轴承等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难怪郑明说,“哥德堡”号上,看得见的是“老古董”,现代高科技都在肚子里藏着。

  “哥德堡身长40米,复原制造历经10年,造价折合人民币约3亿元;我们的郑和宝船,比它还长20多米,但相信凭我们今日的技术,复原总费用绝对不上亿!我估计,5000万人民币左右就够了。”说的是外籍“古船”,郑明心中最渴望的却是目睹世界上第一条万吨巨轮“郑和宝船”的真风采。

  他坦言,除资金问题外,我国复原郑和宝船存在三大瓶颈:首先,社会对海洋文明传承、仿古帆船的文化传播意义认识不足。第二,历史考证有难度。既要仿古,那么有谁知道:郑和下西洋时的古船是什么样的呢?目前,国内对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的研究仍有争议。“单单是当时桅杆上挂何种图样的国旗,竟然没有一位明史专家能说清楚。”最后,技术上如何让现代安全和古色古香完美结合,也是个课题。

  郑明透露,我国第一艘训练舰“郑和”号、第二艘训练舰“世昌”号都是上海建造的,相信上海也有建造仿古帆船、甚至是航空母舰的能力。“不过,从文化影响而言,造仿古帆船的意义远比航空母舰更深远!”

  本报记者“现身说法”

  “近年来,我国各地建造或改造过仿古帆船,最终都被外国买家一抢而空。”郑明一下子说出了这样的10条“中国造”仿古帆船的名字。从飞帆、新安,到泰期、钓槽等,一批独具中国神韵的仿古帆船被外国人买走作为旅游景点或者环境装饰。如,20年前被法国人买走的“华埃尔夫”号,如今停在巴黎塞纳河上,成为一座富有东方风情的咖啡馆。

  高价建造仿古帆船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装备部原部长,郑明指出,我国现有的海军训练舰装备普遍精良,设施优越,训练结束进入实战舰船后易“水土不服”。“无论是新海员还是新海军,如有机会在帆船舰艇中训练,不仅需要忍耐更为恶劣的航行环境,在水文观测,掌舵技能、团队协作、压力心态等方面也会得到更多锻炼。日后碰到再大的风浪也可轻松挺过。”

  本期主讲嘉宾、在“哥德堡”号上全程体验由穗入沪的本报特派记者钱俊毅“现身说法”:“当过帆船水手,把一辈子的活都干了”。原来,仅10天的“哥德堡”航程中,既有风吹日晒,汗流浃背,也要刷马桶倒剩饭,爬桅杆扯缆绳,以致于晚上的“囫囵觉”都成了奢侈品。“下船后最深的感触,就是我是水手我怕谁?”

  如今,远方来客“哥德堡”号正安详地停泊在北外滩宁静的港湾中,而这里正是距离郑和宝船珍贵史料和藏品最近的地方。另一位主讲嘉宾、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发展办公室陆清冬透露,去年在上海举行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中的所有展品已被虹口区政府收藏,一座专业航海博物馆将和位于南汇临港新城、在建中我国最大的航海博物馆相得益彰。而北外滩作为上海口岸所在地,得天独厚,将成为国际航运、物流及相关产业理想的集聚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