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美国:有偿新闻基本被消灭(5)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5日15:26 人民网

  社会默契:被采访对象跟记者主动保持距离

  有偿新闻之所以在美国新闻行当难以找到容身之处,除了美国媒体超乎寻常的严格自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整个美国社会早已形成了默契,不能跟新闻记者太近乎。在美国,任何人都无法命令记者写对他们有利的报道。对记者而言,如果接受了好处而违心乱写,他的事业可能也就走到了尽头;而对被采访单位而言,如果对记者过分热情,甚至

采取超出常规的接待方式“犒劳”记者,迟早也会被人抓住把柄。两方面的共同制约使得被采访对象必须跟记者保持适当的距离。

  人民网记者驻美以来,对美国人对记者那种若即若离、不卑不亢、公事公办的态度感受颇深。有几件记者亲身经历的小事可以为证:

  记者曾经采访过普林斯顿大学校长雪莉·蒂尔曼。在联系采访时,由于对普林斯顿地区的地理不太熟悉,记者曾向校长办公室提出两个在记者看来并不过分的小小请求:请他们推荐一家价格比较适中、离普大校园较近的旅店,同时请他们找一位中国学生或者教师,在采访结束后给记者当一当“临时向导”,带记者转转校园,以便记者能够拍摄几张校园风景照,到时候跟文章一起发表。校长办公室很快把记者的信转给了专门负责跟媒体打交道的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事务办公室。公共事务办公室的媒体关系经理凯斯很快给记者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普大很乐意给记者帮忙联系采访事宜,但记者提出的上述两个请求在她看来都“很不寻常”,言下之意美国记者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她说,校长办公室和公共事务办公室都不负责为前来采访的记者帮忙寻找旅馆并带其参观校园,找一个中国老师或者中国学生给记者当志愿向导“也不合适”,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研究和学习任务,而且也不一定能当个称职的校园向导。凯斯的信如同给记者兜头泼了一盆冷水,记者深感在中美两国的采访待遇可谓冰火两重天。

  美国国务院下属的华盛顿外国记者中心曾经组织中国新闻媒体驻美记者参观五角大楼,人民网记者也报名参加。当天上午一大早,记者们就来到外国记者中心集合。外国记者中心的官员带领记者们进入五角大楼参观,参观一直持续到下午四五点钟。由于很多人没有吃早饭,不少记者都说又渴又饿,外国记者中心和国防部的公共事务官员根本就没有当回事,参观中间甚至连一瓶矿泉水都未能提供,就更别说什么免费的午餐了。后来有记者说,外国记者中心安排这次参观唯一的花费,就是从租车公司租大巴的钱。相对于中国有关单位接待外国记者的热情,美国人真是抠门得可以。

  人民网记者曾经采访过杜邦公司,当时也是连一杯水都没有喝上。后来杜邦不粘锅事件爆发后,记者写了多篇针对杜邦的批评报道,在国内影响很大。杜邦公关部门后来邀请记者赴杜邦总部,记者以为杜邦的接待这次会热情一些,没有想到,除了听杜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贺立得正面阐述不粘锅如何如何无毒之外,杜邦的接待还是一如既往,唯一的不同是记者终于喝到了杜邦的一杯水。人民网记者也曾经造访过戴尔公司总部,当时戴尔负责公关事务的年轻女经理带记者去戴尔的公共食堂吃饭。排队等候之余,记者心想戴尔是不是这次要尽东道主之谊,请记者吃顿便饭,感谢记者正面报道戴尔,没想到女经理买完饭就自个儿到一边吃饭去了,把记者晾到了一边。记者猛然醒悟,这不是在中国,赶紧上前自费买了一份便饭。

  这几件记者亲身经历的小事非常有说服力。它说明,无论被采访对象是政府还是企业或者大学,无论采访报道的主题是正面表扬还是负面抨击,美国人对记者的接待始终是公事公办,决不会越雷池一步,真可谓“不请吃饭也不送礼,采访结束各奔东西”。这样的接待档次和水平,如果被那些习惯于在中国国内采访的中国记者碰上了,想必会骂娘的。不过这样也好,这让美国媒体那些形形色色的自律规定根本就不需要派上用场:你记者想拿,人家被采访对象还不给呢!

  【1】【2】【3】【4】【5】

人民网驻美国记者 唐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