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规范冷僻字疑似惰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5日16:20 正义网

  社会在发展,年轻的一代对自己的名字、对子女的名字越来越求彰显个性。来自公安机关的消息称,近3年来,他们收集到的涉及人名、地址的生僻字多达3万多个,其中电脑字库里没有的多达4600个。公安部准备起草制订《姓名管理条例》,用以规范公民起名字。(9月5日《新华每日电讯》)

  提起中国公民名字上的冷僻字,笔者不由想起三件事。一个是刚发生的。成都市泡

桐树小学今秋季入学的400多名新生中,名字中带有“冷僻”生字的多达1/10,如陈×遄、杜×炱、王×芏、林珩×、林×氍等等,甚至需要老师请出《康熙字典》才能找到;二是有人想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结果公安籍管理部门不同意;另一件事是换新身份证,由于公安机关的微机系统上没有那些冷僻字,导致大量的公民无法换上新的二代身份证。

  正因为有这些件事,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对姓名上的冷僻字现象进行了多次讨论。一方认为,取名是个人的自由,出台规范表有滥用权力之嫌,另一方则认为,姓名并非个人的事,别人要正确称呼你的姓名,才能保证你用这个名字进行正常的社会交流,进行规范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究竟谁有道理?

  我想,这个话题再争论几年,也不会有结论。目前看,规范论占了上风。不然,公安部也不会准备起草制订《姓名管理条例》。中国人多,公安机关要求不过多出现冷僻字,会不会导致“海量重名”?并非杞人忧天。在沈阳,叫“刘洋”的有4049人,张、王、李、刘四大姓中,单字一个“伟”的就达到12828人,重名的故事更多,如“同名同姓同日去世、接错遗体急坏亲属”、“同名同姓取同一笔存款、真假李德胜闹上法庭”、“同名存折离奇骗走二十万、银行如何捍卫实名制”、“一个林琳没考好四个林琳难毕业”等。

  无须讳言,用不用冷僻字做人名,各有利弊。那么,公安机关为什么非得要规范呢?我想,公安部门在这件事上,考虑的恐怕不是民众,而是为了方便自己在户籍等方面的管理。在办理第二代身份证时,因姓名或地址中的冷僻字无法实现机读的现象非常突出,怎么办?按理说,公安机关应完善微机系统。现在呢?他们却意图通过规范冷僻字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为了方便民众还是为了方便管理者,是衡量一个政府勤政与惰政的试金石。公安部门规范冷僻字,是为了方便自己还是方便民众,答案不言而喻。

  更为重要的是,选用冷僻字作人名以避免重名,在中国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已成为了一种传统文化,顺其自然不失为明智政举。如以立法方式强行介入,难管,管不住,也管不好。况且,冷僻字没有危害到社会稳定,没有影响到民众安居乐业,对此立法有浪费法律资源之嫌。

作者: 解本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