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刘新成:西部人力资源发展应该实现三个转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5日17:02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9月5日讯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刘新成5日在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上说,潜在的人力资源危机严重地困扰着西部政府、企业和社会。西部并没有彻底解决人力资源的所有关键性问题。西部人力资源发展应该实现三个转变。

  努力推进我国西部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近八年的进程中,人们始终深切地关注着那里的教育问题和人力资源问题。因为没有最基本的教育和人力资源建设,就不可能有西部地区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为了配合西部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近年来出台了许多积极、多元的援助措施,包括经济援助、教育援助和人才援助,试图保证西部开发能够持续、有效和健康的发展,并且收到了一定的实效。同时,各大专院校、科学文化机构、国际组织、志愿者组织和民间团体等也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为西部发展营造了更好的环境和氛围,注入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元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含量,使西部开发从传统的发展模式中摆脱出来,更多地向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发展模式转变。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作出这些难得的努力之后,西部并没有彻底解决人力资源的所有关键性问题。为此,我们认为,西部人力资源发展应该实现三个转变。

  一、从安排就业到鼓励企业

  各级各类人才流失的问题,在西部不仅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在有些方面甚至愈演愈烈。十年前我们比较关注高校毕业生大量外流的问题,俗称“孔雀东南飞”;今天,我们又看到更多的中专技校毕业生、初高中毕业生也都大量流向东南沿海的发达城市,人们戏称“麻雀东南飞”。总体上,能够留在西部本地参加城乡建设的各类人才依然短缺而且分布不均,西部地区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为提升当地人力资源水平的努力,难以得到合理和预期的回报。潜在的人力资源危机严重地困扰着西部政府、企业和社会。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义务教育后的各类教育不仅数量少、规模小,而且从教材、考试、评价到就业指导等方面,都是以东部大城市的标准为价值导向的,致使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忽略了对西部和农村广大地区的了解,使他们的视野过分地局限在城市化的范围之内,认为只有在城市中才有他们生存与发展的机会。第二,政府在吸引人才到西部发展的政策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跳出计划经济的窠臼,过于强调已有企事业单位对各类人才的就业安排,而缺少对各类人才在西部创业的优惠支持政策。即使出台过一些对志愿者的鼓励政策、短期支边的优先政策(报考研究生优惠和工作安排)等,远不足以帮助这些人才扎根西部,长期开发西部、建设西部。东部城市导向引发的结果是,出现人才过分流动和人在西部、心在东部的“候鸟”现象。第三,至今在西部不少地区,虽然得到了经济上、人才上的计划性补助与支持,但这样的补助主要是输血型的,地方人才的造血机制和使用培养机关未能得到根本性发展。今后,应该更加致力于创造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包括日常生活的条件与保障、创业的税收政策和免税激励政策,以及在信息、户籍、行业认可、成果推广等方面的优质服务措施等。有了这样的造血机制、鼓励创业的环境,就能留住人才,促使人才在西部扎根和成长,为西部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二、从东部城市导向到关注西部特色

  继续推动西部开发最关键的问题是缺乏人才、缺少对人才的吸引力和人才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致使人才难以留住或丧失发展的希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多集中在大城市,发展的重点也多集中于正规的四年制研究型大学,这种趋势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才培养过分关注城市生活和城市发展,而对发展中地区没有感觉。很明显,这对需要大量优质人力资源的西部地区是不公平的,在国家整体规划中也是不合理的。西部人才培养的体系尚未取得实质性进步。大专以上层次的教育与研究开发机构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迫使大量潜在人才在进一步专业化之前就外流。同时,在西部广大地区,由于缺少最基本的高等教育、科研、开发机构做依托,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也只能是低水平的和依赖外界的,地方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难调动起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还有可能进一步削弱。

  为了在西部打造所需各类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基础平台,为西部留住人才建立持久牢固的营盘,可以通过布局调整和政策引导,调动政府、企业、民间乃至国际组织的积极性,在最需要建立地方社区大学的地方,尤其是地县一级地区,建立二至三年制社区大学,并使之与四年制大学建立学历互认和学制衔接的关系,那么,西部的人力资源发展就可以在低成本、本地化和产学一体的模式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如此,不仅政府负担轻、投入少,而且当地的资源和办学积极性也会调动起来。既可降低西部人才的求学成本(本地求学者可以用到大城市求学约1/5―1/10的费用),又可以凝聚西部地方的智力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还可以此为基地促进产学合作,进行广泛的学术和信息交流,形成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建立科教为地方整体发展服务的稳定可靠的根据地。这是提升西部人力资源水平的重要和关键的环节。“社区大学”在自己的经营中,一方面要突出教学与研发职能,在学术上与正规的大学甚至研究型大学建立联系,以确保大学基础教育的水平,保证一批可造就的、大器晚成的学生毕业后升入正规大学的三年级继续深造(当然,这需要国家给予指导和协调,也需要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进入创新的状态)。另一方面,要突出其职业性的职能,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建立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联系,利用学校的各方面资源为其服务,提升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其经营方式也需要有所改变,例如,紧密地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孵化器、实验室、科研推广中心等,使社区大学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及时准确地培养地方急需和对口的专业人才。

  三、从单一计划管理到全方位的服务

  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在西部开发战略的具体实施中,与人力资源最直接相关的是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但是,在这一方面改革和创新的力度并不令人满意,计划经济的习惯势力和思维定势使得我们现行的劳动人事制度依然比较僵化、缺少活力,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难以满足丰富多样的人才需求。我们认为,要想解决好西部人力资源的问题,不能只有政府劳动人事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还必须鼓励和引导市场、企业、学校、科研单位、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家庭和人才自己诸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况且,我们的人事制度在制定和出台的过程中,相对于社会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的实际需求往往是滞后和不充分的,势必制约着社会多元化和发散式的发展。如果劳动人事制度不改革、不创新,不仅不能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发展,还会极大地限制教育、科技、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和进步。尤其在充满挑战和新问题的西部地区,更需要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做基础。一方面,作为国家导向的、计划性的人才配置、人才培养和使用计划应该只是西部人力资源建设的一个部分,同时,还应该为市场调节、新行业产生、地方特色所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留有更多的可操作空间。另一方面,应该通过具有吸引力的户籍政策、创业鼓励政策、税收政策、待遇政策、干部政策、不利地区补助政策、子女教育政策、行业认可政策、终身学习政策和成果扶植推广政策等的配合,使劳动人事制度从单纯管理向服务性、多元性、互动性、国际性、实际性等方面拓展自身的功能,使之真正能为西部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做出主动积极的贡献。

  总之,开发西部最核心的资源之一是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依托教育、人事、经济、社会等项制度的综合创新和完善。为此,我们希望,在西部开发进入到新的五年规划的时候,在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交通、通讯、水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今天,国家和西部各省区应该加大社会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各类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体育及文化娱乐设施、社区服务设施、以及城乡行政管理设施等)的投入力度,并在此基础上把西部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深入研究相关的观念、需求、法律、法规、政策、体制和激励机制等问题,使西部开发战略能够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为西部发展的千秋大业奠定最重要的基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