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古沉船引来全国探宝队员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6日04:30 今日早报 |
水下古沉船引来全国探宝队员 浙东沿海大范围水下探宝本月启动 核心提示 从上个世纪开始,全球性的“打捞沉船热”不断升温,原本藏身水底的“宝贝”们不断震惊世人。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也是古代四大对外贸易港口,在这条自古繁忙的水域航道上,不乏沉船的悲壮故事。 今年3月至8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浙东沿海展开了“水下沉船”的前期调查,初步结果令人兴奋,在37个地点发现了水下沉船的“蛛丝马迹”。从本月开始,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将在象山港和石浦港两个片区率先入水,探寻沉睡数百年的“宝藏”。 □通讯员 顾玮 本报驻宁波记者 郑巍 浙东沿海“藏宝图”出炉 今年3月至8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奉化、鄞州、宁海、象山以及舟山的文物部门一起,悄悄开始了一项“水下沉船”的前期调查。 考古工作人员的足迹遍布象山港、西沪港、大目洋、石浦港、三门湾北部和舟山群岛大部分地区各濒海乡镇渔村及海岛。 据负责水下考古工作队的副队长傅亦民介绍,他们除了寻找物证,即有出水的实物,如瓷器、陶器等以及船板、木构件等外,还找寻当地老百姓口中流传有沉船的传说以及文献中有关沉船事件的记载,并实地观察环境,看是否位于古航道上或出海口附近,是否属海难事故高发地。由此,他们找了37个可能会有沉船发现的地点,绘制了一张浙东沿海水下文化遗存分布位置示意图。 本月开始下海“探宝” 从本月开始,国家博物馆将和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聚集全国各地水下考古力量,“探宝队员”将在象山港和石浦港两个片区率先入水。目前,已选定了三处“优选点”开展水下探测和探摸。同时根据水文、气候等其他具体情况,奉化市莼湖镇某海塘和位于三门湾的某文化遗址被列入备选对象。 据考古队员介绍,三个“优选点”沉没着古代商贸运输船的可能性很大。比如说在象山西泽码头附近,历年来先后有许多渔民打捞到不少凝结有贝壳的影青碗,甚至还有大碗套小碗成摞的青瓷碗。这里以前是暗礁,随着海陆变迁如今已露出海面成为明礁,同时这个海域又正处于古代进出象山港的主航道上,当地老百姓传言曾有古代福建船在此沉没。 本次“探宝”将分三个步骤走,先是邀请当地知情渔民一同出海,尽可能找准拟探点、探摸对象的大致方位;接着通过声纳探测寻找目标,一旦有所发现,就放置浮标定位,记录经纬度和参照物,最后进行有目标的潜水探摸。 沉船价值在于发现“历史” 目前,宁波已经有4人拥有水下考古的“执照”。想到可以大干一场,这些队员非常兴奋,“每一次下水都仿佛打开了一个秘密通道,通往过去那些不可知的时空。” 不过,队员们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也有充分认识,“东海水域环境十分特殊,沿海海域水流湍急,潮汐变化大,水质浑浊,水下能见度极低。这些客观因素将对水下探测与探摸工作带来不利。同时浙东沿海一带多为泥质海底,经过长期的泥沙淤积,沉船有可能已被泥沙覆盖,或者经海流冲击船体散架而漂移。” 他们能从水底寻找到预期的沉船吗?那些沉睡海底的“宝贝”们又会告诉我们多少未知的秘密呢?对此,傅亦民表示,不要期望太高,水下考古不光光是“探宝”,更重要的是寻找文明片段,寻找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直接证据,通过这些“宝贝”,弥补陆地考古与历史文献无法填充的历史空间。 ●新闻链接 在我国茫茫海域中到底静卧着多少沉船呢?据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统计约有2000至3000艘,沉船中以宋元船只居多。 近20年来,不断有载有古瓷的沉船被捞起的报道。1983年英国人麦克·哈彻在南中国海发现了300多年前沉没的中国明代帆船,船内满载两万余件瓷器,虽经海水长期侵蚀和冲撞,但出水时依然光洁照人,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时,以250万美元成交,平均每件价值112美元。在外国人眼里,每一块从海底捞上来的中国瓷碎片,都是宝贝。 我国的水下考古工作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1998年5月,在象山港进行了我省首例水下考古,获得大量瓷碗、陶罐、韩瓶等器物。根据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统一安排,今年起,我国水下考古的重点将从南海转移到东海海域。(0611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