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聆听“诺贝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6日09:23 解放日报

  

聆听“诺贝尔”

  昨天,听众在聆听“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的演讲。新华社发

  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昨开幕,主题是“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致辞中说,中国在人口与健康、农业、能源和环保等领域面临巨大挑战。推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缓解能源压力。这将是中国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重点之一。

  昨日人民大会堂里,李政道等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国内外顶尖生命科学家纵横而谈。聆听他们的声音,分享他们的智慧:在科学创新的浪潮里,他们站在最前沿;在解析生命奥妙的探险中,他们勇于实践;在促进人类健康的征途上,他们更是引路人……

  生物学疗法治癌

  

聆听“诺贝尔”
他独辟蹊径,将蛋白质的降解问题作为研究方向,而人的很多疾病正是这一降解过程不正常所致。他以此获得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为以色列赢得了首个诺贝尔科学类奖项。他就是以色列生物化学专家阿龙·西查诺瓦。

  这是我第二次访问中国。我非常期待这次论坛。

  蛋白质降解,能控制蛋白质的质量,把那些老的已经不能很好工作的蛋白质消除,以保证人体正常运转。我们已经知道蛋白质要被降解,也知道为什么以及如何降解。现在要处理的问题,是如果降解中产生问题要采取什么措施。我们知道,有些癌症可能就是因为部分蛋白质降解不充分而导致的。再看一个病人的情况,通过关于蛋白质降解的治疗,虽然不敢说已经彻底治愈,但至少症状是大大减轻了。实现这一点并不是靠化学疗法,而是生物学的疗法,如果能和其他疗法结合,疗效会更显著。这就向我们指出了一个非常广阔的未来。

  健康控制在自己手中

  

聆听“诺贝尔”
他揭开了困扰科学家百年的硝酸甘油作用机理之谜,他发现了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信使作用,并以此开辟了一个医学研究新领域。他与穆拉德共获1998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他就是美国著名药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路易斯J.·伊格纳罗。

  如果我们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我们得病的几率就少,反之就会增多。

  例如,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心血管疾病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心血管疾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而变化。不健康的饮食,包括有饱和脂肪、红色肉类、包装食物中添加氢化铂、水果与蔬菜数量的不足、富含抗氧化剂食物数量的不足,这样就致使了心血管疾病的增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与一氧化氮有关。健康饮食和锻炼,与一氧化氮产量和作用的明显增加有关。你吃的水果、蔬菜越多,你身体摄入的抗氧化物越多,一氧化氮被破坏的几率就越小。鱼也是很好的食物。黑巧克力不能吃太多。必须适量喝红酒。葡萄汁还有不同的果汁都有很强的抗氧化物。另外,锻炼将导致稳定且持续地产生充足的一氧化氮;久坐呢?则导致一氧化氮产量低于正常。

  因此,即使你曾经有不好的生活习惯,即使你已经成年,但只要从现在开始改变,健康饮食、保持锻炼,你仍然可以避免疾病侵入。我想提醒大家,平时要多吃水果、蔬菜,这样可以减少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最好是一日三餐都吃,我就是这样。你的健康,实际上控制在你自己手中。

  花20万美元值得吗

  

聆听“诺贝尔”
他从幼时就梦想成为一名微生物学家,用科学去缓解疾病带来的痛苦。如今,由他主编的《威廉姆斯血液学》是一部举世公认的血液学权威专著。他就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厄尼斯特·巴特勒。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人类找到了许多新方法帮助自己理解生物学,并将这一理解变成了用于治疗人类疾病的新方法。

  但有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花很多资源、投入大笔资金来治疗一些罕见疾病,是不是值得?比如葡萄糖脑苷脂沉积症病人的治疗费用是每年20万美元,但同样的钱可以帮助更多儿童治疗小疾病,那这20万美元花得是否值得?

  事实上,任何人都难以证明仅为治疗少数患者而转移重要卫生保健资源是合理、必要的。但是,技术发展的历史为我们证明:发展那些有价值的治疗,最终能导致主体人群卫生保健的改善,正如从治疗罕见疾病中所学到的医术常被用于治疗较常见的疾病。

  现在,公众能接触很多关于最新科技进展的信息,来了解如何能够活得更长。这些信息包括人们的基因组成、基因组,但其中许多是夸张的媒体报道。这点,科学家也有责任。我认识一个研究基因组的著名科学家,他告诉我,有个母亲把孩子带到医生那儿,希望通过一个简单的仪器检测孩子的基因,看看孩子的未来。这只能是臆想。因为如果公众觉得DNA关系到我们身体和生活秘诀,那实际上就夸大了它的作用。

  禽流感疫苗已接近应用

  

聆听“诺贝尔”
“我不想说,我很清洁;我不想说,我很安全;可是我不能拒绝人们的误解……”就在屏幕上打出这去年风靡网络的幽默动画《我不想说我是鸡》后,中科院微生物所所长高福开始了他的演讲《禽流感与新生突发性传染病》。

  2003年的SARS,随后出现的禽流感、人群感染猪链球菌,还有前一阵在部分地区出现的乙脑流行等突发性传染病,说明传染性疾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其实很近。

  传染病的发生发展有其规律可循。流感病毒为什么老是发生?为什么会跨种传染,由动物流感忽然变成人流感?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流感病毒有8个基因片段,可以随时重组;二是流感病毒还可以发生抗原漂移。这两个因素,就导致其特别易变。这种变,通常发生在野生水禽身上。目前世界8条飞禽线路,有3条经过中国。这些线路有交织点,也就是说,全球野生飞禽可以在某些地方聚集,交换身上携带的病菌。

  传染病控制是一个大的科学与社会工程。目前我们对禽流感疫苗、SARS疫苗的基础研究,都已经离实际应用很近。

  微生物是把双刃剑,微生物给人类带来疾病,但也能给人类造福。现在国际上非常重视新能源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微生物帮助人类产生新能源。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微生物研究行列中来。

  关于血栓与糖尿病

  

聆听“诺贝尔”
他凭借“细菌的光合作用中心之蛋白质复合体的三维空间结构”的开创性研究,与另两位科学家共获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他的研究解释了光合作用的结构,他就是德国科学家罗伯特·胡伯尔。

  今天,了解蛋白质结构的信息,为治疗干预疾病开辟了新途径。

  第一,如果血管被切破,就有凝血酶、纤维蛋白和血小板形成一个痂,阻止血继续流出;但如果凝血酶进入没有受损的血管,就会形成血栓。现在要探讨有什么可以阻止血栓出现,这个非常复杂,也就是凝血酶蛋白质的突破,还需我们不断研究。二是关于糖尿病的治疗。我们体内有些钛酶,在人的肠胃系统加强胰岛素的产生;还有这样的钛酶,相互作用能抵消激素酶的作用。而今天,数千个化学家找出了它们主要的蛋白质结构,最终研制出一些合成药物,可以去治疗糖尿病。

  一千美元测基因组

  

聆听“诺贝尔”
正因有了包括他在内的一群中国科学家,我们得以分享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全部成果。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努力,使枯燥的DNA语言和药物开发、基因治疗相结合。他就是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于军。

  为什么要启动大规模的基因组学研究?它对于人类认识自身推动生命科学、医学等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基因组编码的生命蓝图可以比喻为现在生命科学研究的很重要起点,就像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奠定了20世纪物理、化学研究和发展的基础。基因组研究发展速度很快,现在的测序速度比两年前增加了20倍。1984年测定人的基因组需要30亿美元,到2006年只需150万美元;现在我们的目标是1000美元。

  人类发展需要我们重视科学。如果说自然界的火将人类从蒙昧中拯救出来,那科学会将人类社会引向更加文明和健康的未来。我想用自撰的一段“三字经”总结我的演讲———

  人之初,无恶善;肤色异,相貌变;有基因,三余万;父母传,各一半;有天真,少迷恋;壮自信,老偏见;好身体,需保健;爱科学,勤锻炼。

  听李政道一席谈如何让青胜于蓝

  

聆听“诺贝尔”
我实际上没有什么娱乐,科学工作就是我的呼吸。

  哪个国家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哪个国家就有主动权,就能自主创新。想要创新,需要培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优秀有志青年。首先要营造环境:1953年我任教哥伦比亚大学,1946年到1956年10年内在哥校物理系工作或学习过的师生,获诺贝尔奖的有20位。第二是老师和学生每周应有一对一的教导时间:1946年我离开昆明西南联大,9月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读博士,导师费米教授每周至少抽出半天时间和我两个人讨论物理,从天体、粒子、核子、分子、原子到固体、流体、气体……凡是基础性的重要问题,无一不深入分析讨论,使我终身受益。第三是紧抓机遇,要让青年科学家了解什么是大方向,并且参与到国际科学会议和竞争中。

  目前,全宇宙的总能量中,只有5%是我们已知的物质所具有的,而另有约70%的能量是暗能量。暗能量到底是什么?它来自哪里?我们还不知道。两年前,我提出了“天外有天”的想法;最近,我又开始试探和解释核能与暗能量的关系,即“核天相连”,核能也许可以和宇宙中的暗能量相变相连。我相信,了解暗物质和暗能量是人类在21世纪向科学的大挑战,我们一定会胜利!了解宇宙能量的来源及其科学规律并不等于造福人类,还必须要有明智的政治家和社会科学家具备科学发展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类的和谐,并取得可持续的良好发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