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大旱之年说水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6日09:58 四川在线

  “一份绝密报告摆在某国总统办公桌上:在中国西部某地,新建了一导弹发射基地,卫星侦察结果显示,该地区密集地部署了口径在10m-100m大小的发射器……。”

  这是当地老百姓的一则笑话,说的是当时得到各级表彰和推广的微型水利抗旱工程。政府组织百姓在山地丘陵地带修剪了为数不少的小型蓄水池,丰水期蓄水,枯水期抗旱。初衷是很好的,但不就问题就出来了:很多蓄水池下雨后满满当当,到了旱季,或漏或蒸发

为干塘,眼巴巴地望着天空,为突出业绩,这些塘大多修建在交通便利的马路边(为参观方便),难怪有“导弹发射器之嫌疑”。

  笑话归笑话,2006,四川盆周山区遭受几十年不遇的旱灾,农业损失惨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在四川的成都平原为什么没有旱灾之虐,大家都知道是都江堰造的福,这个2000多年前的实实在在的水利工程泽被代代成都人。盆周山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干旱日久,无水可取,人畜饮水都成了困难,庄稼自不必说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大兴水利,一批大中型水库、堰塘修建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用水。家庭联产承包之后,人人都在致富奔小康,已有的水利工程得不到修缮,有的甚至开发成水上旅游区、发展养殖业,沟渠破败,无法发挥灌溉功能,农村提灌系统更是荡然无存;属于公共事业的水利建设几成空白,即便有,也是如上文以上的样板工程,不能真正惠及农田。大旱之年,救命之水就成为老百姓致命之痛。

  关心“三农”的系列政策相继出台(如免去农业税和提留款,发放适当补助,退耕还林还牧等),农民积极性得到一定提高。高科技农业、观光农业……,这些在条件不成熟的盆周山区,无异于纸上谈兵。如何彻底解决靠天吃饭的窘境,真正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找到农业而外的出路,原有的土地政策和分配政策是否应该做相应的调整。是否可以建立稳定的农村公共基金(当然,不同于以往的基金),这些基金可以通过国家拨款、老百姓自筹、社会捐助等等方式筹措,用于包括水利建设在内的公共事业的投入。那些对口帮扶单位,政府相关部门,是否可以下到田间地头,认真调查研究,再修建合理的样板工程,真正造福农业。

  笔者对农业问题素无深入研究,只想将一些切身感受写出来,权做响叮当的半罐水,姑且慰藉大旱之年下焦渴的心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