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60盲人55年住在同一屋檐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06:07 大洋网-广州日报

  

60盲人55年住在同一屋檐下
盲人在明心街生活,周边街坊早已习以为常。
60盲人55年住在同一屋檐下
张姨经常帮患有关节炎的曾伯按摩,曾伯说这比吃药管用多了。芳村明心街有个“盲人大院”,60根盲拐杖每天都在水泥地面敲击响起“嘟嘟”声。他们都是1950年解放军南下在珠三角各地收容至穗的盲人乞丐,1951年被政府统一安置在芳村盲人大院旧址明心学校内,其后办福利工厂、建盲童学校,生活至今已近半个世纪,还剩下60余个盲公盲婆。

  文/记者刘显仁 实习生高晓远

  图/记者倪黎祥

  解放军收容近百

  盲人乞丐送芳村

  昨天下午,记者沿着盲人行道从明心街广州脑科医院对面的一条小巷转入盲人大院。院内是一栋老旧的筒子楼以及一排老式平房,不时从房内传出的狗叫声在这个清静的大院显得格外响亮。

  小巷最深处一间平房的住户曾伯是盲人大院的首批住户,在大院盲童学校读过书,还在福利工厂做过多年,今年70岁的曾伯近50年就呆在这所百年大院。

  曾伯告诉记者,他原籍惠州,9岁时患上夜盲症,贫困的父母迫于无奈将其背到县城街头行乞。1950年解放军解放惠州时收容街头乞丐,当年12月底解放军将这一批盲人乞丐用船送至广州,后辗转统一安置在芳村的明心学校(即今天盲人大院)。当时年纪尚幼的曾伯与其他盲童一起被安排进明心学校读书。明心学校是19世纪80年代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后被人民政府接收,改造成一所盲人教养院。

  曾伯回忆道,当时明心学校一带十分荒凉,只有对面的精神病医院(即现在广州市脑科医院),其余地方都是果树林。他还记得他们常常三两结伴去上市趁墟,“买点零食吃”。

  共同爱好音乐曾伯高婆喜结连理

  1959年,政府将明心学校改造成一所福利工厂,这时已长大成人的曾伯进入工厂上班,他们的工作以麻绳、铁制零件加工为主。

  回忆起福利工厂的这一段生活,70岁的曾伯像小孩一样兴奋了起来。他说,当时盲人的所有生活费都是政府拨款,而工厂加工还会发奖金,“最多一个月能发20多元”,这在当时可是笔不小的巨款,所以一到假期他就与盲人工友到广州城区找吃的,“什么大同酒家、莲香楼之类,我们经常去”。

  更令曾伯高兴的是业余生活非常丰富,盲人歌咏比赛、盲人运动会等不时举行,曾伯还学会拉小提琴。他就是在参加歌咏队时认识了自己太太的,一位比他大十岁的高婆,两人因为共同爱好音乐而走在一起,1966年29岁的曾伯和39岁的高婆拉埋天窗。据介绍,这批盲人的婚姻问题大多是内部解决,绝大多数仍是盲公对盲婆。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数盲人都已组织家庭,但仍住在大院内的单位宿舍。曾伯说,由于宿舍是共用厨房和厕所,而大家都是盲人,尤其是在厨房炒菜时,经常闹出吃错菜的笑话;偶尔还会出现男人上了女厕的笑话。

  第二代接受良好教育出了老师校长

  1987年,由于年久失修,这座百年老楼的木制楼梯破旧,一个盲婆从二楼摔落跌死。有关部门随即将这座百年老楼及工厂翻新改造成独门独户的水泥房,并在大楼前加盖了一批平房,自此盲人大院正式形成。

  50多年过去了,这些盲公盲婆的下一代也已长大成人。幸运的是,由于这批盲人并不是先天遗传性质,所以他们下一代大都是正常人。67岁的苏伯自豪地说:“我们这些人没读什么书,但是后代里反而出了几个老师甚至还有校长。”不少第二代成年后陆续迁出大院,像曾伯的女儿都已有11岁的儿子,“每到周末都会来看我们”。倒是这批盲人住惯了盲人大院,不愿意迁出。生活在黑暗中,生活不便是肯定的。不过曾伯表示,这么多年来他们出去买东西极少上当受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