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本报“做客长春”活动获副省长夸赞(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08:46 新文化报

  回到济南,我给张姐发了条报平安的短信,张姐的回信马上到了:“平安是福。我会把你当作是我们家的一员的。”瞧,我与长春、与这里的一切,只是暂时的分别,因为,我的家人在这儿。

  不重样的早餐让我感动

  《潇湘晨报》记者 裴力

  

  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城市,就应该去体验当地的美食,这些最能体现当地的文化和人的性格。很凑巧这次活动安排我们住进长春市民家,与热情好客的东北人朝夕相处,还真是很透彻地感受到了东北人的热情与好客。在韩阿姨家住了6天,令我特别感动的就是每天的早餐,北方的饺子、豆腐脑等,一天一样,不重复。当我正陶醉在回忆中时,飞机已起飞。再见了长春,再见了,可亲可敬的东北人!

  长春有我的一个家

  《北京晨报》记者 金星

  

  就要离开长春了,收拾行囊时,我的心突然有些酸。我知道长春对我而言只是一个驿站,对长春而言我也只是个匆匆过客。可这个驿站故事很多,真情很多,感悟很多。长春市民的热情是我感触最深的。那天,刘叔把我跟他和杨阿姨的合影叫做“我们一家”的照片,我真的很感动。还有刘叔可爱的女儿倩倩、我的妹妹,希望我能永远做你的姐姐。说心里话,共同生活的这些天,我好像真把你们当作了自己的亲人,把长春当成了自己的家。

  将“长春文化”带回上海

  《青年报》记者 高玲

  

  张叔叔是个热心人,他的妻子就是上海人,30年前来长春的,我在他们家受到了最热情的款待。下次在上海,我同样也要盛情招待这些长春朋友。这次在长春,最吸引我的莫过于长春的文化,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人”,并受到了《新文化报》的邀请,我此行充当的也是长春与上海之间的“文化使者”,我要把6天以来最真实的见闻和感受告诉我们的读者,让更多的上海人更充分地了解长春。

  一座每天都在变的城市

  《重庆时报》记者 龚予

  

  这座城市每天都在变。每当太阳升起,推开窗户,就会立即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活力;走在街上,热情的市民会让你有种他乡遇亲人的感觉;各种国际性展会,会让你触摸到世界发展的脉搏;气势宏大的汽车城,让你感受到国家工业的强大。一直感慨采访的时间太少,没有全面去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和发展,但我一直坚信,长春乃至吉林省在东北亚的经济发展中,将逐渐起着关键性作用。

  君子之兰 君子之城

  《现代快报》记者 陈刚

  

  君子兰是长春的市花,但认认真真欣赏这种花,说实话,就像接近长春和长春人,我都是头一次。后来听说,人们对君子兰的喜爱就是对叶片变化的追求,通过人们的孜孜追求,一代一代的改良,新品种层出不穷。如今,长春君子兰花满城,据称年产君子兰花卉3亿株,从业人员5万多人,单一花卉拥有量居全国之冠。但愿,这个城市和君子兰一样,在纯粹中不断追求发展和进步。

  那一刻我有想哭的冲动

  《南方都市报》记者 虞伟

  

  在做客李阿姨家的第二天晚上,李阿姨在外陪我采访,田叔叔在家不慎摔倒,伤了眼睛、手指,住进医院。为了不影响我采访,田叔的儿子没告诉李阿姨实情,谎称田叔晚上陪朋友去乡下了。我也被瞒了两天两夜,当知道实情时,让我一个大男人有想哭的冲动。本报记者 窦仲 胡占山 实习生 王迪

  一次热诚的推介 一次真挚的交流

  交流,是这次活动的主要核心。6天的采访中,本报邀请的外埠记者将自己采访东北亚博览会的相关信息及在长春的见闻写成了稿件,这些稿件刊发在各家媒体的报纸上。

  通过这些报道,这些媒体所在城市的近600万读者对长春以及长春市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各媒体的反馈情况看,许多当地读者都想来长春亲身体验一次,与热情的长春市民零距离接触。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