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土地是谁的命根子?——我看调控新政的亮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09:12 四川在线

  在面对引起社会主要矛盾之一的异常严峻的土地管理问题上,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调控新政”),以“四大看点”和“八大新规”(专家观点)正式出台了。据有关媒体报道:“这次出台的土地调控新政着重解决当前土地管理和调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以往政策相比,改革力度比较大,内容更加具体,相对措施更有针对性”。不过,愚下反复阅读了相关媒体的报道后,认为“调控新政”除了决心解决严重的“土地财政”问题是最大的亮点外,其他“看点”和“新规”只是重申管

理、分类细化、区分权责、强调补偿、严惩违法而已。因此,本文把“调控新政”决心解决严重的“土地财政”问题视为最大亮点,并就“土地是谁的命根子”谈谈拙见。

  土地是谁的命根子?提出这个问题是否显得有些弱智。谁都知道从几千年农耕社会走到今天的现代化社会,土地从来都是农民的命根子!不错,土地的确是农民的命根子,但是,必须看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只是一种相对狭义看法。从广义的角度上讲,土地不但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全体国民的命根子,更是国家的命根子。正因为如此,新中国的统治者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土地是国家的命根子这一最高境界认知,时至今日,土地国有化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不但确保了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全体国民的命根子,更是国家的命根子的独特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国有)。

  然而遗憾的是,在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中,因经济发展而需要土地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资源作为支撑的时候,土地是谁的命根子这个严肃问题,却在众多官员的“政治主观”和“权力任性”下,变成了不少官员自己的命根子。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由于非科学的干部考核制度之害,官帽子(政绩)和脸面子(GDP)成了官员们不惜代价追逐的两个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依仗“以权为胆”和“以钱为脸”的政绩冲动和GDP需要,“以地生财”和建立“土地财政”就成了各地政府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尤其是极端热衷于“经营城市”的那些地方政府,更是把“以地生财”和建立“土地财政”而获得地方发展资金的目标放在了任期内的目标责任之首,不惜手段“经营土地”也就成了家常便饭。这难道不是官员视土地为自己的命根子的写照吗?在这种背景下,垄断土地市场低价征地、漫天要价高价售地、获取暴利充实“土地财政”,就成了地方政府脱离国家财政监管的长期之痛。长期以来,在“政治主观”和“权力任性”下遭遇到强制征地而有苦难言的乡村农民,遭遇到强制拆迁而痛苦不堪的城市居民,不约而同地对国家的土地政策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有的地方还发生了因抵制强征和强扯而引发暴力事件和付出生命代价的惨痛教训。尤其值得提出的是,遍布社会怨声载道又不堪重负的高价住房,也演变成了严重的政治问题。这一切因土地问题而引发的社会问题,最后都构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背后的苦涩风景。更为严重的是,把土地视为官员命根子的“土地财政”,占到了地方财政收入的30%~50%,而且并未进入地方国库,完全脱离了法定的国家财政管理体系,失去了财政收支监管,成了地方政府非理性经济发展冲动的强大后盾,成了违法乱纪“不良行政”的“证据”。这个“证据”背后显示的是违法征地、违法用地、推高房价、非理性投资、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浪费能源、破坏环境、破坏生态、因地腐败等等“不良行政”带来的恶果。据报道,“违法用地占建设用地总数60%,面积占近50%,个别地方甚至高达90%。……当前,凡是性质严重的土地违法行为几乎都涉及政府”。由此不难看出,对土地这个命根子的认识,才是消灭“土地财政”和加强土地管理的核心。

  毫无疑问,有关调整分配机制和解决“土地财政”的新政策,才是这次“调控新政”的最大亮点。据“调控新政”规定:“要提高新增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缴纳标准,缴纳范围包括那些没有经过批准的新增建设用地。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将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缴入地方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由此可见,脱离国家财政管理体系和失去财政收支监管的“土地财政”现象,是过去土地管理政策失控的主要原因,也是地方在土地政策上“对抗”中央的原因。找到了问题的结症,就能找到了对症下药的处方,所以愚下认为调整分配机制和解决“土地财政”的新政策,才是“调控新政”的最大亮点。但愿“调控新政”这个最大的亮点,能够起到遏制和规范地方政府在执行国家有关土地政策方面的行政行为的强制作用,同时也希望看到地方政府在科学合理使用土地出让收益金方面遵守和符合国家有关的财政管理和监督政策,不要在让“土地财政”成为发展之乱。

  今日的土地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简单或者复杂的管理问题,而是土地这个命根子究竟属于谁的问题?如果官员们仍然把土地视为自己的命根子的话,那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官场潜规则,仍将让“调控新政”的政策作用大打折扣,令人担忧。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