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女学”与“女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09:19 南方日报

  女性观察

  王宏维

  在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的性别不平等秩序下,中国女性长期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到明代末叶,社会上更形成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谚语。对此,陈东原曾在其《中国

妇女生活史》一书中指出:中国向来就没有什么女子教育。

  然而,无“女学”却有“女教”,即在家庭中以“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的那一套对女性进行教化规范,迫使女性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上符合不平等性别制度的要求,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卑微地位。因此,“女教”也被称为“阃内教育”——以对家庭生活规训和技巧为核心的教育,这与进入学校学习、系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并获得自我发展,可说完全是两码事。对于封建社会女性的这一不平等遭遇,以“有教无学”概括,不仅适当,且体现对性别压迫的批判。

  基于以上这些状况,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对封建教育制度及相关的科举、私塾等等开展评价时,亦绝对不可回避女性遭受压迫和排斥这一弊端。从女性主义立场看,这种剥夺了一半人教育权的不平等制度必须受到彻底批判,与之相关的种种不良观念也应当被彻底清除。还须看到的是,对女性教育权的剥夺既是对她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剥夺,并且是与维护“尊卑有序”的封建统治制度直接联系在一起,因此也就必定与现代人权思想和社会民主、平等理念的推进背道而驰的。若缺少从性别平等和现代民主出发的分析批判,不仅评价难以中肯,还极有可能酿成思想混乱,造成性别不平等观念的死灰复燃。如近来兴起的“现代私塾”中,就有报道指湖北某私塾“先生”全体女扮男装上场、学生则一律扮做汉装男童的情况,“重演”了封建私塾将女性排斥于教育之外的场景。即使只是游戏的性质,但在4岁—6岁的孩子心目中又将造成怎样的影响呢?甚至还有通过电视转播的“世界读经大会”,年仅几岁的孩子在不解其意的情况下被安排齐声背诵:“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孔子《论语·阳货》)当有记者询问含义时,孩子们只是摇摇头。虽稚音清纯悦耳,却使闻者心情沉重。

  “女教”的产生及绵延是维护父权制及其统治的需要,因此随封建社会历经了上千年。父权制既不允许女性上学、却又力图迫使女性受制于“尊卑有序”、“男尊女卑”的封建等级制度,“女教”便应运而生。经历代演进,也编写流传下来了一些“教材”,有《烈女传》、《女孝经》、《女训》等等,内容大同小异,故陈东原指统统是以“事夫主义”为其教育目的的。其中,有一本与孔子著《论语》的题目相仿,是唐代若莘编写的《女论语》,其意在“敬戒相承,教训女子”,使她们能成为“贤妇”。《女论语》将女性的活动范围完全框定在家庭之中,对女性的行为举止规定得十分详细具体,要求“凡为女子,当知礼数”,“行莫回头,语莫掀唇”,且“不谈私语,不听淫音”,对待丈夫则须“将夫比天,其义匪轻”,还要做到“九烈三贞,名标青史”。这些“女教”的“教材”不仅文字粗浅直白、事理亦局限于日常家庭生活的教训,谈不上有什么正式的教学形式、教学计划,更不讲究教学方法、成绩考核,被《中国妇女生活史》描绘为:“识字无专督,信口颂诗书”。

  清代“女教”极盛,女性遭受封建制度的摧残亦达极度。然而,此时也出现了一些对女性不平等遭遇极为同情的有识人士。如撰写《镜花缘》的小说家李汝珍就提出:“天地英华原不择人而畀”,“况今日灵秀不钟于男子”。他不仅承认男女的智慧平等,还公开主张女子应当同男子一样的读书、一样的开科考。这在当时可是十分大胆的主张。虽“女子无才便是德”仍盛传于社会,但突破“女教”束缚、进入私塾学习的女子却渐渐多了起来。《训学良规》曾经记载:“有女弟子从学者、识字、读弟子规,与男子同。更读小学一部,女四书一部,吕氏规范一部。”学习方法也从“信口颂诗书”,改为由教师“勤与讲说,使明大义。”但对女弟子的要求仍低于男生,“只须文理略通,字迹清楚,能作家书足矣。”而有意思的是,因私塾之多了女弟子,男生有过接受惩罚的方式也改变了,不再“责臀”、即不打屁股了。还规定男生“不得与之嬉戏”。若女弟子已过10岁,而男教师未过50岁,就认为不宜教之,等等。

  尔后,随着整个中国社会大变迁时代的到来,不仅“女教”遭到了灭顶之灾,私塾也很快衰败。“办新学”、“兴女学”开始为中国人高呼,并成为那一时期社会革命的重要内容。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政行学院教授、博导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